- 刘再复;
孔子与儒家思想体系乃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我这里只讲"孔夫子的精神出路"。我的纲要性地表述是提出三条出路。第一条出路是应结束孔夫子充当"面团"(任人揉捏)的可怜命运,还给孔夫子以生命尊严与思想尊严。第二条出路则应当是从学理上正视孔子和儒家思想体系的弱点,充分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勋。第三条出路是回归"原典儒学",打通孔子与普世价值的血脉,即打通孔子与世界思想诸子的血脉,以创造中国的现代精神自式,包括文化自式、思想自式和道德自式。
2018年01期 No.14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古大勇;
李泽厚和刘再复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学术共名",两人之间虽有共同点,但在世界观、文化观、哲学观、理论主张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差异性更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个世界"与"一个半世界";二、"历史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三、"理性主义者"与"感性主义者";四、"哲学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性";五、不同的"返回古典"的路径。
2018年01期 No.144 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庄园;
1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他远离文学潮流,却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学思想家。2000年之后,刘再复从中国禅宗思想中提炼并明确出"悟证"、"明心见性"、"心性本体论"、"自性"等概念,对中国文艺批评被西方理论裹挟的潮流进行了醒观与清理。他进行中国古典的"转化性创造",与挚友高行健对他的启悟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
2018年01期 No.144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安敏轩;汪宝荣;
本文来自出版于2016年的英文书《背诵与辞演:中国当代散文诗》。它通过介绍刘再复的散文诗和散文写作来勾勒散文诗的一种界定。中国大陆散文诗一般以重复或仿写散文的形式(本文把这种重复称为"背诵")来写成。90年代以后,因为刘再复"告别"了文学模仿和所有"打扮"的写作方法,他不再写散文诗,而更接近了散文之类的写作。在这种文类写作转换的同时,他也从北京的文化背景转移到海外的文化背景。刘再复告别散文诗的过程可以揭示他文学思想的发展,也可帮助读者了解散文诗这个模糊的文类。
2018年01期 No.144 3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陈庆妃;
白求恩在中国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白求恩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之父。全球化流动中,中加文化深度互动。1990年代以来,白求恩档案的开放,以及加拿大相关研究史料、文学创作的引进与翻译,激活了作家以及读者蛰伏的情感记忆。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薛忆沩以史家精神发掘了"另一个"白求恩。他们用文学书写重塑全球化时代的白求恩形象,探讨生命的存在之谜,真相与想象的悖论性存在,信仰与激情的另类价值。
2018年01期 No.144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朱云霞;
美籍华人作家施玮的新作《叛教者》延续其对"灵性文学"的思考,小说以"叛教"为叙事核心,呈现时代断裂中个体的挣扎和苦痛,考察人性的复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基督徒群像,再现并召唤散落在都市空间的群体记忆,丰富了现代文学以来的"上海书写"。作家的性别身份和文化位置使得小说叙事获得多重视点,让小说既有沉入历史深处的厚重又有寻求救赎的深度。
2018年01期 No.144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默崎;
《甲骨时光》是陈河回望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中国人发掘殷墟甲骨的过程,反映的却是以海外华人的文化比较视角为潜在背景的中国故事,这在小说的思想表达上是陈河对自己以往创作的超越,也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回归,小说文化的主题得以彰显;其文本以充分的历史想象而展开,在艺术形式上既有四千年前后两对人物的互文式精神勾连的虚实交错,以及高度写实与浪漫写意的融合,又有西方"寻宝故事"以及时下玄幻穿越类文本的叙述形式的借鉴。《甲骨时光》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突破,使陈河的这篇小说在世界华人文化圈内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8年01期 No.144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