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比较文学

  • 聚焦文本·深度细读·实事求是——吴新雷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刘俊;

    本文是南京大学刘俊教授和吴新雷教授的对谈录,内容关于《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根据红学专家吴新雷教授对《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的阐释,刘俊将其言说概括为"聚焦文本、深度细读、实事求是"三大特点。

    2018年03期 No.14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异质性与接受错位

    马春景;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书于1961年,但直到1979年繁体字中译本在香港出版,才在中国大陆传播。作为非正式出版物传播的异质性,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及因此大陆"重写文学史"等思潮对其作为异路资源的选择性承继,都呈现出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变化发展的某些特质。

    2018年03期 No.146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与江贵恩的小说

    姚达兑;

    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1895)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公案。傅氏征得的作品在失踪百年后重被发现。然而参赛作者生平大多无考。本文讨论的是参赛者江贵恩及其作品《时新小说》和《鬼怨》。全文分三个部分:一是据现有材料,推断出江贵恩生平。二是讨论其参赛作品《时新小说》的特色。三是讨论其后期作品《鬼怨》。《时新小说》的风格无疑是满足了傅兰雅期待的"基督教腔调"。《鬼怨》说教色彩颇浓,但文学色彩也不弱。傅兰雅希望培养出新一代的写作者和教会的本土接班人,江贵恩后来的发展正好符合了傅兰雅的期待。

    2018年03期 No.146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域外汉学

  • 以亚里斯多德解读《四书》——卫方济(Fran?ois Noel)的汉学著作

    叶格正(Henrik J?ger);赵娟;

    18世纪初传教士卫方济对儒家思想的译介和研究,是耶稣会"适应政策"的典型体现。经院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亚里斯多德哲学,而卫方济正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中介来诠释《四书》的;他对"理智"、"中道"的解读,显示了亚里斯多德与儒学之间会通的多种可能性。从中世纪后期直至18世纪,亚里斯多德式的"理性"曾是基督教与欧洲之外各种异教思想实现交流与会通的促成因素,不过,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心主义式的"理性"观念却造成了欧洲与欧洲外思想的隔阂。

    2018年03期 No.146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东方之终,西方之始?——李淑芳《东方之终》的幽灵缠绕现象阐释

    李良博;

    华裔加拿大作家李淑芳的首部长篇小说《东方之终》是当代加拿大幽灵缠绕小说的优秀之作。本文从德里达的幽灵论视角切入,指出小说藉由先祖和家族历史幽灵的复现回归使华裔族群历史再次显形出场,形成一种有效的集体记忆政治,挑战了加拿大官方历史文化记忆和国族叙述的权威性与完整性。通过建构温哥华唐人街这一幽灵性空间,小说解构了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加国、局外与局内、过去与现在、他者与自我的二元结构逻辑,构建了一种既不在此处也不在彼处的在之间存在和处于中国性和加国性之间的华裔-加拿大身份认同。这一德里达式的幽灵隐喻故事所蕴藏的文学政治力量昭示着一个更趋多元化和完整性的当下存在以及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非霸权式的未来。

    2018年03期 No.14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华人电影研究

  • “文化飞地”:中餐馆与德国华人题材影像的空间叙事

    周海霞;

    中餐馆在德国华人题材影片中占据重要份量,是影片表现华人与中国文化他性的重要手段,因而中餐馆影像是观察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集体社会想象的窗口。基于近30年来中餐馆影像的分析显示,相关影片叙事可以归为华人犯罪、中餐馆华人业主死亡案件侦破、中国人吃狗肉等几类模式。德国影片集中使用大量中国符号,将中餐馆建构成德国土地上的"中国文化飞地",其中尤显突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中餐馆从业人员作为离散华人社群的分支在影片中主要呈现自我封闭、胆小怯懦的贬抑性形象。历时对比显示,离散华人影像既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变化。

    2018年03期 No.146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文化想象

    李冰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通过对古典中国的诗意想象,对纯朴真挚的中国式乌托邦的塑造,对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表达了流散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黄梅调电影镜头语言丰富、画面精良,在讲述民间传奇、历史故事中通过戏曲音乐抒发感情,给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华人带来审美抚慰,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

    2018年03期 No.14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近年海峡两岸青春题材影片比较

    王艳芳;

    透过近年青春题材电影的热闹景观,可以发现其具有很多相似性:基本改编自网络畅销小说、作者是年轻的网络写手或畅销书作家、影片主人公几乎都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主要人生阶段,爱情和友谊更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由于小说原著中作者文化立场的不同,主要是改编后电影导演的表现视角和电影理念的不同,加上不同演员群体的差异性演绎,使得同样的青春成长故事的讲述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质地和格调。

    2018年03期 No.146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启蒙主义映照下的新故乡叙事——论袁劲梅的创作

    丰云;仲冲;

    故乡书写是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渐趋成为跨国移民。持续性的跨界生活,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通讯,使得他们对母国与定居国几乎实现了同步嵌入,也使得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定位有了很多变化。故乡以新的方式回归到新移民的现实版图中。在巨变的故乡与文化异质的定居国之间的频繁切换中,新移民作家的故乡书写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在新的故乡书写中,袁劲梅的写作是独具个性的。她的叙事追求始终都落脚在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国民性批判、民族文化批判上面,试图借助异域文化的他山之石,以攻故乡传统伦理和民族心理积淀中的痼疾与沉珂。这种强烈的现代启蒙冲动背后是对故国故乡的绵厚情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

    2018年03期 No.146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探索——读薛忆沩长篇小说《希拉里、密和、我》

    冯新平;

    一个抑郁的西方女人希拉里,一个身残志坚的东方女人密和,一个妻离子散的中国男人"我",他们如三颗微不足道的沙粒,用整个冬天在天寒地冻的皇家山上画出三条不断交叉的轨迹,呈现了一段如梦似幻的冰雪奇缘。她们的行踪都很诡异,她们的举止也都很古怪,而当"我"揭开她们生命真相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生命的真相。而三个生命背后的真相都与中国浮躁的现实和沉重的历史相纠结,三种激情的碰撞与人类古老的喜悦和悲伤相交织。在这部具有精致结构、考究美学和国际视野的作品中,薛忆沩用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代人在"全球化"时代的存在困境。

    2018年03期 No.146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女性文本调查

  • “爱情”的位置——严歌苓《芳华》的情感论

    陆丽霞;

    "爱情"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与爱情书写往往反映出时代特征。在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及建国初的主流文学中,爱情书写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新时期以来,爱情观发生了重大改变,爱情书写也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特征。近年来很多文学作品在思考爱情本身及其所遇困境。严歌苓擅长写爱情故事,她的新作《芳华》聚焦中国历史与现实,爱情依然是其主线。小说跨越40多年,呈现了3种爱情模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困境:第一种展示欲望与"崇高"的道德要求的冲突,第二种写出商品化与个人情感的矛盾,第三种展现爱情与心灵创伤的关系。

    2018年03期 No.14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从女性马共领导人传记窥探“真实”的马共

    陈焕仪;

    马共成员的传记在1990年代开始才获得在马来西亚出版的机会。女性马共领导人不多,也自成一个群体,她们的传记跟男性的视角不同。应敏钦和李明的传记展示了当时马共活动的细节,以及女性在马共群体里的地位、心态和情感生活,并表达了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2018年03期 No.146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纪念余光中

  • 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辨析

    梁笑梅;

    余光中诗歌的研究要走向深入,接受研究正是一条重要而必要的途径。人们对作品接受的3个层面一般是:作为评论者的理性的阐释研究,作为普通读者的情感审美的阅读欣赏,作为创作者的传承吸收和摹仿借用。与此相联系,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的考察也就在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阐释研究,阅读研究,影响研究。尽管余光中自己非常想把他不仅仅是诗人、不仅仅是"乡愁诗人"的多面体呈现给世界,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接受与学术接受不同,与文学接受也不同,它只认定这个对象最醒目的那一面甚至那一点,这就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片面接受的正当性"。

    2018年03期 No.146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学界纪念余光中先生

    李影媚;

    余光中是汉语新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整合两岸四地学界对余光中先生的部分纪念文章,以呈现他的丰满形象。

    2018年03期 No.146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华文文学巡礼

  • 看欧洲的三种角度及文化表情——欧华散文创作断想

    樊洛平;

    欧华散文的当代创作,凝聚了欧华作家观察和书写欧洲的多重角度及文化表情。其创作,一是通过人生之旅中的行者之眼,近距离地发现、认识、欣赏欧洲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展开旅行书写的情思;二是走进欧洲,以文化之眼透视中西文化相遇中的欧洲经验,并深化历史反思的精神;三是在融入欧洲的过程中,以生活之眼来看欧洲的文化风情和社会世相,多方面书写海外华人的旅欧生活,突出在地的生活感。旅欧作家书写欧洲的角度变化,与其闯天下的人生跨界、看西方的文化跨界、回望故乡与落地生根的精神跨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8年03期 No.146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简评黄万华《百年香港文学史》

    李钧;

    黄万华教授的《百年香港文学史》具有"中国文学—华文文学—世界文学"的坐标体系和研究视野,在文学史料集和研究成果整合方面做到了"深新全细";此著视经典性的累积为文学史最重要的功能,在作家作品的遴选中"坚持文学的经典筛选性和文学史的历史传承性"原则,以超越单一意识形态标准的局限,从而为香港文学史书写开启了一种新范式。

    2018年03期 No.146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华文文学论坛”在汕头大学召开

    曾建平;

    <正>3月30日上午,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办"华文文学论坛"。来自澳门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汕头市作协和汕头大学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华文文学"、"办刊策略"、"学术和评论"等主题进行研讨,同时也见证了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教授为朱寿桐教授颁发《华文文学》主编聘书的时刻。林丹明在会上致欢迎词。他介绍说,汕头大学主办的《华文文学》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的一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期

    2018年03期 No.1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 “华语科幻”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

    陈晓乳;

    <正>由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田家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华语科幻"研讨会于5月30日、31日在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举行。会议召集人为香港科技大学刘剑梅教授、维斯理学院宋明炜教授,特邀陈冠中、阎连科、韩松、骆以军、董启章、伊格言及陈楸帆七位作家参与本次研讨会。会议旨在探讨科幻小说在

    2018年03期 No.14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第三届高校涉合研究机构协同工作会暨《台湾研究集刊》创刊35周年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何娅;杨雅慧;夏天;

    <正>2018年4月8日,"第三届高校涉台研究机构协同工作会暨《台湾研究集刊》创刊35周年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涉台机构主要负责人、台湾问题专家、知名涉台学者150余人共襄盛举,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台湾研究与高校涉台智库建设的长远发展问题。近四十家全国知名期刊和出版社负责人齐聚鹭岛,交流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的办刊心得,探讨期刊建设与智库建设和高校学科发展的关系,提升涉台文章的学术化专业化水平。本次会议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两岸协创中

    2018年03期 No.14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