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纪念金庸

  • 关于金庸学的学术论证

    盛梅;汪沛;

    朱寿桐教授于2018年10月1-3日主持召开了在金庸先生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金庸学术研讨会——金庸与中外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连同2011年11月在澳门大学召开的"金庸与汉语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表明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和朱寿桐教授、黎活仁教授等致力于建构金庸学的学术信念,这些会议皆可视为在为金庸学的建立作集体的学术论证。

    2018年06期 No.149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从场域理论看《鹿鼎记》对“江湖”的反叛与再造

    柴高洁;

    《鹿鼎记》是金庸的收官之作,其"特立独行"的叙事,脱离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江湖"和"侠"的结构模式。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切入,从场域、惯习、资本入手,可以发现《鹿鼎记》中江湖场域结构被重组,延展了传统江湖的场域空间,并改变了江湖场域的力量构型和位置,而新的"资本"在江湖场域中获得合法的有效性,也导致江湖场域中出现韦小宝式的另类"侠客"。本文尝试梳理《鹿鼎记》"创新"之内在逻辑,进而发现金庸对自我写作和对传统武侠小说解构的决心和高明之处。

    2018年06期 No.149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论《天龙八部》中的妖女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沈玲;

    《天龙八部》中一群容颜娇美、心狠手辣的妖女形象在男性为主的武林世界中颇为引人注目,她们令人瞠目的行为背后是其成长的环境因素、早期记忆和为情所困的痛苦。本文即结合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以妖女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天龙八部》中这些美且邪恶的妖女特征及其为妖原由,并归纳金庸塑造这类妖女形象所彰显的文化意蕴。

    2018年06期 No.14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汉语新文学研究

  • 汪应果:文学“抢跑者”的审美“辎重”

    朱寿桐;

    汪应果是一位文学教授,更是一位小说作家。作为文学教授,他的思维总是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我把他称为"抢跑者"。在比赛规则中,"抢跑者"总是要受到惩罚的,于是他在自己的文学教育生涯经常因为这种先锋性的行为受到治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先锋派的人物,他在审美方面总是带着19世纪俄罗斯的忧郁风格,他的创作总是充满着对社会的莫大关怀,对人生痛楚的承担,这在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又形成了他的审美"辎重"。

    2018年06期 No.14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刘再复“片断写作”诗学论略

    乔敏;

    本文试图以刘再复的片断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探讨片断写作这种新文体的诗学与意义。论述刘再复在其流亡旅程里,何以选择片断写作这种形式作为其重建主体身份的尝试;其写作的内容如何与中国当代的历史语境相勾连,却又深入到形而上的哲学领域;以及他如何在破碎中——以漂泊的空间诗学和追求永恒的时间诗学——进行了自我灵魂的重整。

    2018年06期 No.14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欧华文学研究

台港澳文学研究

  • 古远清谈台港澳文学研究

    古远清;凌逾;

    中国文化目前在台湾出现了面临被矮化乃至被"消灭"这样一个严重问题。港台文学有相互支援和重叠的关系。澳门文学的特色在于有土生文学。做学问最好"私家治史",此外不要迷信名校名刊:一流学校有三流教授,三流学校也有一流教授;一流名刊有三流文章,三流刊物也有一流文章。

    2018年06期 No.14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性别与身份的缠绕——席慕蓉散文的性别意识探究

    陈娇华;

    席慕蓉散文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然而,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氛围、主体位置的多重性及回溯/推想式叙述方式的采用等,它没有像激进女性写作那样极端、偏激,而是与作者的家庭身份、社会身份及族裔身份等多重身份缠绕一起,显得相对中庸、平和,呈现为一种社会性别意识。席慕蓉散文揉性别、民族、种族及身份于一体的书写方式,不仅从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为散文创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以温婉阴柔的表达方式超越了性别对抗式女性书写,直抵女性写作发展前沿,传达出一种女性关怀伦理,值得深究。

    2018年06期 No.149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本格与社会间的香港寓言——评陈浩基推理小说

    杨一;

    1975年出生的香港作家陈浩基,堪称继刘以鬯、梁秉钧等前辈之后,又一位为"文化沙漠"正名的香江文坛新秀。他2011年荣获奖的作品《遗忘·刑警》,用充满张力的笔法在时空交错中讲述一桩纠葛6年的密室谋杀案。本文以《遗忘·刑警》为中心,结合推理文学"本格派"与"社会派"分类及概念,并借助博尔赫斯的叙事技巧与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分析这位香港新生代作家的潜力和企图心。

    2018年06期 No.149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越华文学的越战写实——以气如虹的系列散文《征途摭拾》为例

    涂文晖;

    越华作家气如虹的长篇系列散文《征途摭拾》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既客观描写了军中生活,又深入展现了华人的内心世界。在写实艺术风格上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又有强烈的抒情特征,是越华文学越战书写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也是了解越战时期南越华人的一扇窗口。

    2018年06期 No.149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从失踪到重写——论黄锦树马共题材小说中的“父”

    温明明;王天然;

    马共书写一直是黄锦树创作的重心,"父"、"马共"、"写作"、缺位的"我"等在此类小说中交织缠绕,作为马共的"父"与作为书写者的"父"又相互重叠交替,呈现出有意味的阐释张力。从早期的《大卷宗》(1989)到晚近的《如果父亲写作》(2014),黄锦树笔下的"父"由"失踪"变为"重写",两部小说从内容、文体、语言上都充满了不安定感。《大卷宗》中祖父预支了"我"的生命进行写作,完成的"大卷宗"又流离海外、失去居所;而《如果父亲写作》中父亲的"文"则是假拟的定居,"我"的出生直接被删除,"我"的缺位意味着生命力回溯与叙事错位,小说呈现出多个时空交错的幻境。

    2018年06期 No.14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严歌苓研究

  • 对女主扶桑形象设置的跨学科探讨

    盖建平;

    "扶桑"是严歌苓笔下最为知名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形象的原型,是作家从旧金山唐人街历史图片中看到的一位盛装的名妓。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姓名、事迹,作家自称所知不确。对照目前所存留的"唐人街娼后"的相关记载,结合这个历史人物好讼、活跃的不寻常作风,进一步审视严歌苓赋予"扶桑"的品格特质,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把握作家设置其人物形象时的命题视角与问题意识。

    2018年06期 No.149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论《扶桑》的叙事对多重声音的消解

    王妍;

    探索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是当代华文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扶桑》采用了多种人称混用的叙事手段,试图确立"你"之声音的独立主体性,以反拨白人关于华人形象的偏见。然而,"你"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叙述者声音的否定,导致了关于扶桑形象的多重否定性建构。在"我"与"你"的复调性对话中,扶桑形象的不可解释性造成了对文本多重声音的反讽式否定,并最终只能用神话来承载扶桑无限溢出的形象,同时也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失败。

    2018年06期 No.149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华文文学巡礼

  • 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

    鲁晓鹏;陈晞哲;

    在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史的论述里,一些较为和缓中道的"非革命性"的声音被掩盖。本文旨在检视世界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话语和实践,审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主义的公共文化在上海的形成,重新梳理并回顾上世纪两位知名作家周作人和林语堂,在应对中国当时的文化问题时,他们另类的主张被拒斥为保守落后、资产阶级、颓废迂腐。然而,借重历史的"后见之明",我们不妨对中国的现代性多作探究,也对当时的思想家有更持平的判断和评价。

    2018年06期 No.149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加拿大华裔成长小说探源和跨代性认同嬗变

    赵庆庆;

    加拿大华裔的英语成长小说,荣获主流文学奖,可溯至一百多年前欧亚裔作家伊迪斯·伊顿(笔名水仙花)的回忆录。而加拿大书写成长小说的华裔英语作家,可分三代,生动反映了作者和加拿大华人的跨代性认同嬗变。出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弗雷德·华和崔维新,其成长期处在主流社会的排华阶段,故在成长时普遍排斥华裔身份,渴望"白化",要做"香蕉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方曼俏和陈泽桓成长时,《排华法案》已废除,加拿大实施"分值制"移民政策,故较能接受华裔身份,在融入主流时相对顺畅。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胡功勤和刘绮芬在成长时,华裔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更多融入主流,但华裔青少年出现了去族裔化的趋势,强调和族裔问题无甚关系的身心体验,使自己走向自适和成熟。

    2018年06期 No.149 11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 中国文化论坛暨南国人文论坛在澳门隆重举行

    伊人;

    <正>2018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文化(澳门)论坛(第一届:纪念中同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同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隆重揭幕。该活动由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民联智库及世界华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论坛发起人为郝雨凡(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卢新华(著名作家)、施家伦(澳门民联智库主席)、朱寿桐(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副主任)。10月25日下午,与会专家教授前往澳门渔人码头参加澳门

    2018年06期 No.14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 中山大学举办“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会议

    马峰;

    <正>2018年10月19-21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举办了"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陈剑(新加坡民间学者)、廖冰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郑庭河(马来亚大学)、黄丽慧(印尼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毕文秀(韩国釜山大学)等国际学者,肖宝凤(澳门科技大学)、张重岗(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艳(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成(福建社会科学院)、朱双一(厦门大学)、古远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自雄

    2018年06期 No.149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华文文学》2018年总目录

    黄洁玲;

    <正>~~

    2018年06期 No.149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信”研讨会在加拿大举行

    <正>2018年9月28日至10月3日,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和滑铁卢孔子学院共同举办的"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召开。来自社会科学界、民族宗教学界、语言文化学界的加拿大和中国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书写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热切而诚恳的交流与探讨。

    2018年06期 No.14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