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白先勇与刘再复对谈《红楼梦》

    刘再复;白先勇;

    本文是对刘再复和白先勇2019年3月21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厅对谈《红楼梦》的记录。本刊全球首发。内容包括刘再复介绍"白先勇是谁";刘再复和白先勇对《红楼梦》的相同认识,他们都认为后40回写得好,白先勇甚至认为后40回也是曹雪芹所写;刘再复和白先勇研究"红学"时的阅读特点与阅读贡献以及阅读区别等。文末还附录刘再复当晚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访谈的问答。

    2019年03期 No.152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读《文化与性别》有感

    赵淑侠;

    本文是著名欧华作家赵淑侠对学术新秀陈秀端的博士论文《文化与性别:赵淑侠的书写维度》的读后感。

    2019年03期 No.15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卢新华研究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论卢新华40年的创作道路

    钱虹;

    卢新华是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从1978年发表《伤痕》以来,至今已发表、出版短篇和中长篇小说数十篇(部)、随笔集二部。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除了《伤痕》外,还有《紫禁女》《伤魂》《财富如水》《三本书主义》等。虽然其身份经历了从中国知名作家到美籍华人作家的转变,但却初心不改,依旧关注着中国大地的城乡变化,以及由此带给中国人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观念,从道德到心理层面的冲击与嬗变。他依旧担负着反映中国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从未放弃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与作家"揭出病苦"的良知。本文以他40年来的创作历程为脉络,从《伤痕》至《伤魂》,论述其40年来不同时期小说及随笔的创作意蕴、艺术追求及其成败得失。

    2019年03期 No.152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论卢新华小说的异域书写与文化隐喻

    庄园;

    卢新华出版的作品主要有两类,小说和文化随笔。小说是重头戏,他的小说总共有21篇(部),全部是当代题材,其创作手法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前20年和后20年呈现了不同的叙事风格,根本的原因在于卢新华的出国经历。他的小说中只有中篇《细节》是完全聚焦中国留学生的域外生活;长篇小说《紫禁女》中,异域的书写仅占一半篇幅,其他小说的生活场景都发生在中国大陆。本文探讨卢新华这两部小说的文化隐喻和写作风格。

    2019年03期 No.152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思索的行者:卢新华其人其作

    倪立秋;

    《伤痕》发表的40年,既是"伤痕文学"的40年,也是"文革"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40年,还是卢新华步入文坛、进入文学史的40年,这段40年的历史,不管是对卢新华本人,还是对"伤痕文学"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无疑都意义重大。在卢新华的人生履历中,工、农、商、学、兵,行行俱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打造其丰富的灵魂。《紫禁女》和《细节》就主人公个体的际遇来观照其背后所属群体的命运,《梦中人》与《伤魂》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下中国某些荒诞现实,折射出我们民族目前存在的某些隐忧。《财富如水》和《三本书主义》是小说这个虚构世界之外的卢新华所透露给读者的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卢新华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的解剖与哲思实际上是为了给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寻找病灶,开下处方,疗救灵魂。他的这种解剖和反思精神跟鲁迅一脉相承,彼此遥相呼应。

    2019年03期 No.152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台湾文学研究

  • 文化记忆与文学-历史叙事——论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与齐邦媛的《巨流河》

    计璧瑞;

    本文借用文化记忆理论关于记忆书写的功能、记忆对身份认同的建构、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关系等论述,对重要回忆录文本《回忆录四部曲》和《巨流河》做出探讨。论文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文本记忆书写的动机和功能,将其概括为寻求意义和治愈创伤。具体表现为以记忆为时代作证、通过回忆确定存在的意义——我忆故我在、治愈或纾解创伤;进而讨论个人回忆与历史叙事的关系,认为鲜活的、充满激情的回忆同样可以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甚至可以提供传统历史叙事所难以提供的更具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两部回忆录文本应属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巨流河》中历史的呈现主要通过个人和家族的命运轨迹和亲情、友情的抒发来完成;《回忆录四部曲》有着更多样的历史叙事方式。

    2019年03期 No.15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跨语作家“解严”后的国族认同转向——叶石涛与钟肇政建立“台湾意识”的两种策略比较

    郑媛;

    对于成长于日本殖民深化的上世纪30年代的台湾跨语作家一代,国族叙事无疑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一部分。在跨语作家的前期创作中,他们多以反日、抗日的反殖民书写表达民族立场——对"汉人本位"的中国的认同。然而,这样鲜明的反殖立场与国族认同,解严之后便渐渐被宣扬本土独立性的"台湾意识"所取代,而叶石涛与钟肇政即代表了其中两种典型的书写路径。本研究意图以二位跨语作家分别于"白色恐怖"结束后、解严前(60-70年代)与解严后(80-90年代)发表的主要作品为分析对象,分析二人"台湾意识"建立路径的差异所在,讨论其合理与不合理处,再进而探讨跨语作家于解严前后国族认同转向的现实与历史原因,揭露所谓"台湾意识"在疏离于大中华框架之后的自相矛盾处境。

    2019年03期 No.152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鬼”、“梦”绕童身:台湾“六年级”作家儿童叙述的认同测绘

    陈舒劼;

    台湾"六年级"作家的儿童叙述是中华文化传统与分离主义观念在文本中冲突的重要表现领域。这些小说多将未成年人的活动置于鬼气萧森、又如梦境般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批小说的儿童叙述,在突出其叙述内容的反叛性、阴郁性、模糊性之时,又强调其美学形式上以反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杂糅、怪诞和含混。每当涉及特定历史或阐述自己的历史认知观念时,其儿童叙述就以其美学形式为掩护,用历史认知的方法来替代历史本身,自我放逐于意义的荒漠之中。

    2019年03期 No.152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欧华文学研究

  • 《饥饿的女儿》中的“长江”叙事及其美学价值

    曾小月;

    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在其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对长江重庆段展开了详尽叙事。作家始终以长江与自我的对话关系为主要线索,完成了对自我个体和生命整体的深刻讨论。论文从"长江"叙事的展开方式、"长江"叙事的文学意义以及"长江"叙事的生成原因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长江"叙事具有独特意义,它为作品的文学特性与美学价值构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年03期 No.15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瀚世浮生,决不迷航”——旅比作家谢凌洁小说《双桅船》的理性思考

    计红芳;

    旅比作家谢凌洁长篇小说《双桅船》有着开阔的艺术视野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作者立足于欧洲民众战后生活的审视和反思,从而展开对战争、正义、和平、历史、政权、人性、命运、身份等的哲学思考,最终抵达人类灵魂深处的忏悔、宽恕、救赎的宗教层面。小说中的理性精神和忏悔意识给予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坛很多启示。

    2019年03期 No.152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美华文学研究

  • 跨国的艰难:论美华文学中的“母亲之死”

    盖建平;

    本文以"母亲之死"为关联点,由汤亭亭《华人:金山勇士》之《造就更多美国人》一章切入,从移民身份认同之"构造"的层面解读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分析20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纠结于"做中国人还是做美国人"的文化心理困境。

    2019年03期 No.152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论严歌苓《芳华》的身体书写

    杨超高;

    严歌苓小说《芳华》有明显的身体书写的特征,对身体之形、身体动作、身体感觉有特别细腻的描写。小说注重从身体的角度去写那一群人和那一个时代,由此谱写出别样的青春面貌,又隐喻了对时代政治的反思,并表达出人性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因而显示出《芳华》身体书写的特别意义。

    2019年03期 No.15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灵肉的磨难与“生殉”的彻悟——略论木心《豹变》的生命哲学理念

    龚刚;

    木心的《豹变》作为短篇循环体小说,类似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木心为何要从写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抽出这16篇,并按照现在的顺序构建为一个整体?撇开先锋叙事、断裂原则(the principle of discontinuity)、魔术法则等技术问题不论,其内在的心路应是藉此重组各个时期人生逆旅中的生命体验,以证成其从沧桑之变和灵肉磨难中渐悟的生命哲学。

    2019年03期 No.15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比较文学

  • 华夏旋涡:庞德旋涡主义思想的中国内容

    魏琳;

    本文以庞德的旋涡主义思想为中心,从理论层面分析由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绘画在内的中国文化内容形成的华夏旋涡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庞德从意象主义至旋涡主义的思想发展伴随着如下几方面因素:他同英国旋涡派视觉艺术家们的交往以及为之作出的理论贡献;他对以《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为核心的费诺罗萨手稿的阅读和编辑以及对中国古诗的诗意译写;他以比尼昂《龙的翱翔》和伦敦大英博物馆为媒介、对中国诗画语言的感知。由庞德以"旋涡"为关键词的"力"的诗学的形成和诗歌译写中的风格变化观之,华夏旋涡为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持续一生的深远影响。

    2019年03期 No.152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中国文学“蛇妖”形象在日本的传播——分析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蛇性之淫》的变异

    欧婧;

    明朝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日本江户时代上田秋成撰写的《雨月物语·蛇性之淫》,这两个同时以"蛇妖"为情节主线的小说文本,在情节、形象等要素上呈现出了诸多相似与差异性,体现了中国文学向日本传播,并施加影响的过程。运用"述本与底本"的叙述学观点分析两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同时意识到日本作为接受国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能动性,是如何体现在述本对底本的选择上的。分析两个"蛇妖"文本的深层联系,明确中日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过滤"作用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相关思想的一大体现。

    2019年03期 No.15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华文文学巡礼

  • 永存侠影在心田——纪念梁羽生逝世十周年

    何与怀;

    这是对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文章。在澳大利亚悉尼北区麦考利公园陵园,安息着他的英魂。他的墓碑上刻着:"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梁羽生"文如其人",他对"侠"义的执着,融进了美丽的理想与情怀,融进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2019年03期 No.152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无桨之舟的落寞——毛翔青研究述评

    卜杭宾;

    相较于石黑一雄、奈保尔、汤亭亭等少数族裔作家,英国当代华裔作家毛翔青其人其书在中国的流播不免显得冷清落寞。20世纪90年代,港台地区最早开始向华语世界介绍毛翔青,相关文章散见于一些纯文学杂志。进入千禧年后,香港学者何漪涟所著《毛翔青》一书的问世,为毛翔青研究注入了新的批评活力,针对毛翔青的学术论文数量略有增多。自2010年以来,内地学术界开始加大对毛翔青作品的研究力度,产生了一部分值得注意的学术成果。然而,从2015年开始,港台与内地对毛翔青的研究热度又趋于消退,不免令人暗生昙花一现之叹。迄今为止,毛翔青的7部作品尚无中译本,学界现阶段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毛翔青的中国题材小说及其折射出的中国性与文化身份等议题,对毛翔青自创"无桨之舟"出版社后的创作及其艺术特色的全面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2019年03期 No.152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

    王小波;

    <正>5月4日下午,由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澳门民联智库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论坛"圆满结束。是次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会议时间一天半,以纪念中国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为题,以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新文化的传统、现实与未来为基本研究和探讨内容,旨在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会议吸引了海内外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近百人出席。开幕式上,澳门大学校长代表汪淇女士、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先生、论坛发起人施家伦主席

    2019年03期 No.15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 齐邦媛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陈晓乳;

    <正>2019年2月25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在台大颁授齐邦媛荣誉博士学位,这一消息对于齐邦媛及台湾学术界和文艺界都是意义非凡的。1968年齐邦媛曾在印大攻读比较文学,因为起点较他人晚,她十分珍惜这一次读书的机会,刻苦钻研并在进修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在她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之时,却因出国期限已满不得不放弃机会,抱憾归国。正如齐父在

    2019年03期 No.152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回应香港冯伟才先生

    古远清;

    <正>香港文学界某些人对我的攻讦,一点也不亚于台湾文坛(参见《台湾文坛对大陆"双古"的批判述评》,《世界华文学论坛,2019年第1期》),如1996年2月出版的《华夏诗报》报道"省港澳作家联谊会"上,有人"揭露"我拿了3万港元为香港诗人王一桃写赏析,其实不说3万元就是连30元都没有拿过,但拿了300本书,只是以书代酬而已,这可以当年《写作》和《诗潮》等杂志

    2019年03期 No.15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专题研讨会在汕大举行

    李影媚;

    <正>4月27-28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汕头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专题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会议以"人文与科技: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来自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22所高校的46名学者参会。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程爱民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王宁回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鼓励学者把

    2019年03期 No.15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