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以后的胡适
刘坤生
摘要(Abstract):
<正> 胡适已成为历史人物了。纵观人生,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就常识而言,评述人物是不能依据某一年代而断分为前后的;就胡适而言,这个自“五四”以来就有争议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终其一生,学术政治立场也无甚变化,基本上是“一以贯之”,评述胡适,是更不应该断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本文以一九四九年为界线,考虑到下面两个因素:一是全国解放后,大陆学者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坤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见《胡适言论集》乙编第50页。转引自《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著)第六册第2097页(以下简称《年谱》)。
- ② 1953年1月17日在台北市报业公会欢迎会上的演讲词。《胡适言论集》乙编第98-99页。
- ③ 指台湾《中央日报》杜社长胡健中。
- ④ 见《坛经》。
- ⑤ 参见拙文《论中国早期的相对主义》,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86年第2期。
- ⑥ 该演讲词的题目是“Social Changes Necessary for the Growth of Science”(《科学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改革》)。
- ⑦ 见《吴虞文录序》,《胡适文存》第1集第4卷。
- ⑧ 同注⑥ 。
- ⑨ 关于胡适“全盘西化”的主张,最早见于1929年他为《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写过一篇《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The cultural conflict in China)文章中所使用的两个词,即: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Whole hearted Modernization.前者即译为“全盘西化”。1935年胡适在《独立评论》142号《编辑后记》里一再说:“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
- ⑩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