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复古倾向A Tendency in the Creation of Micro-fiction i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to Return to the Classical Style
袁龙;
摘要(Abstract):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提出微型小说应纸短意长,题材新闻化,文体诗化、散文化,弱化情节和简化人物等观念,与目前通行的小说(Novel)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观念具有源于民间,复归中国古代小说与正史参行、济《诗》与《春秋》之穷、人物塑造以形传神等倾向,暗含着被遮蔽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意识。
关键词(KeyWords): 微型小说;文体;复古;民间;历史;情节弱化;以形传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哲学社会基金项目“香港及东南亚微型小说研究”,项目号:15YBA329
作者(Authors): 袁龙;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以鬯:《浅谈短短篇小说》,钦鸿主编《香港微型小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 (2)(28)(30)(34)(37)(香港)秀实:《某个休士顿女子》,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0-11页;第10-11页;第11页;第11页;第65页。
- (3)1999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作家形成一个共识,即微型小说是“一种古已有之,而在七十年代新兴、发展的文体”。(香港)东瑞:《〈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侧记》,《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
- (4)吴佩芳:《跳出孤独》,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3页。
- (5)周中坚:《东南亚华文报刊的世纪历程》,《东南亚》2004年第2期。
- (6)袁霓:《失落的钥匙圈》,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83页。
- (7)司马攻:《以微喻大,事简理周》,郑若瑟《情债》,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页。
- (8)秀实:《某个休士顿女子》,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0-11页。香港及东南亚对微型小说的称呼有多种,如极短篇,小小说,每日完小说,一日完小说等。
- (9)本文论述的一个隐含前提是香港及东南亚代表性的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具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背景:刘以鬯等南来作家自不必说,东瑞毕业于华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秀实具有文学硕士学位,袁霓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郑若瑟等虽未取得中文专业学位,但从小就喜读家藏古旧书籍。
- (10)(16)(17)(19)(25)(香港)刘以鬯:《打错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6页;第17页;第16页;第16页;第55页。
- (11)东瑞:《小小说创作谈》,东瑞:《相逢未必能相见》,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58-359页。
- (12)东瑞:《诗意的水灯,诗意的微型小说》,《香港文学》1997年元月号。
- (13)班固:《汉书·艺文志》,见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 (14)西方现代的小说的概念参见(美)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翻译:《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国内微型小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可参见凌焕新、刘海涛、凌鼎年、江曾培、龙钢华、姚朝文、刑可、刘文良、张春等人的研究成果。
- (15)东瑞:《微型小说的题材》,载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伯裘教育机构选编:《第一届全香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文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8页。
- (18)班固:《汉书·艺文志》,见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 (20)希尼尔:《生命里难以承受的重·后记》,转引自黄万华:《微型小说同海外华人社会》,《华侨大学学报》1995第3期。
- (21)刘知几:《史通·杂述》,见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5页。
- (22)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见上海涵芬楼影印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九卷《传记类》。
- (2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 (24)林荫:《生辰快乐》,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43页。
- (26)(33)东瑞:《魅力十足极短篇》,《留在记忆里》,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8页;第7页。
- (27)莫名妙:《莫名妙极短篇》,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54页。
- (29)秀实:《微型小说新思维》,载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伯裘教育机构选编:《第一届全香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文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1页。
- (31)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 (32)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该文指出:“笔记无体不备,既与传统的传奇小说、叙事散文、抒情小品、传记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和语录、日记、诗话等著作体式共生共处。”笔者认同其古代笔记的概念范畴大于笔记小说的观点。此处强调古代笔记中蕴含的古代小说叙事形态。
- (35)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页。
- (36)东瑞:《微型小说的题材》,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伯裘教育机构选编:《第一届全香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文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8页。
- (3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1981年版,第209页。
- (39)谭帆:《“小说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