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 以生态作为方法: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

    赖清波;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环境倾颓、今昔的环境变迁,乃至人与动物/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在在体现了素民的环境伦理关怀。如果把乡土文学放在环境运动的脉络来看,这种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为自然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论述提供了另类的思想资源,一种可亲的、从土地和社会生发出来的素民思考。

    2023年02期 No.169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惨痛记忆与亚太视野:论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

    陈冉涌;

    对东亚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考是贯穿陈映真(1937-2016)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表现之一便是他对于台籍日本兵的关注。台籍日本兵不仅集中体现了台湾战前战后历史的种种复杂性,对这一群体的评价起落,也集中展示了战后亚太地区多边政治势力的运作与角力。基于此,本文将对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做历时性分析,指出陈映真的历史思考中所包含的左翼亚太视野。

    2023年02期 No.169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复调与变奏: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以余光中诗歌《乡愁》为中心

    王强;

    “乡愁叙事”是一种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空间叙事。基于不同的空间意识,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当下,传统“家国叙事”的情节框架在台湾受到挑战,余光中《乡愁》文学场的重心已经迁移到大陆,主要用来满足大陆读者的文化想象与情感认同的需要。从这种“乡愁叙事”隐含读者方位上缺席的台湾人,成为被召唤的潜在读者。基于民族国家认同中“感性政治”运用的考量,应当重视余光中“乡愁叙事”的现实价值。

    2023年02期 No.16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作家作品研究

  • 英国华人文学视野下毛翔青的跨族裔写作

    靳一凡;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备受英国文坛瞩目的华裔作家,兼有英港血统的毛翔青在其跨世纪的文学实践中呈现出从族裔性到世界性的变化。他生活在伦敦时出版的早期作品从后殖民视角再现了英国与香港地区间的微妙关系,以文化喜剧的方式回应了主流社会贴在他身上的“中国性”标签;旅居东南亚后,随着他对亚洲区域去殖民/帝国化进程的日益关注,其后期作品逐渐体现出跨越族裔边界的世界主义意识。本文在英国华人文学史视野下整体考察毛翔青迄今为止出版的七部作品,认为他的创作先后展现出对英国殖民权威和华人离散身份的解辖域化,为这一文学领域的非同质化书写与主题扩展做出贡献。

    2023年02期 No.169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 张爱玲笔下“异域”形象的同质化

    刘真;万燕;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片段来忠实描摹殖民地人物的生存形势,反映时代特点,同时也建构出一种异象纷呈的现代都市文明生态。在塑造异域形象时,张爱玲没有营构出异族种族间的明显差异与对立,而是在对照调和中塑造出超越民族隔膜的异域群像,着眼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人类的通约性。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域形象时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并在多重维度上解构同质化的成因和方式,以此为视点揭示她独特的人文观念,挖掘其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023年02期 No.169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 婚恋·代际·国族:论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吴俊熹;

    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在其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果颇丰,但由于“留学生文学”这一极其鲜明的标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及其作品的复杂性,有关於梨华小说家庭书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主要表现在婚恋关系、代际冲突、国族母题几个方面,不仅涉及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家庭的渗透,而且关注家庭内在代际关系和心理形态的嬗变。於梨华小说当中跨越文化差异、回归日常生活的家庭想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家庭书写文学经验,也不失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性背景下重审当下大陆家庭新变的一种资源。

    2023年02期 No.169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 “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论王鼎钧的散文写作

    吴泰松;

    王鼎钧在散文创作中既注重对散文文体的探索,又善于在散文中表现现代主义的精神。一方面,他在散文“横的移植”中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从现代诗、现代小说中汲取艺术养分。同时在散文写作中加入诗歌的想象、小说的事件和戏剧的张力,既革新散文的写作方式,又体现出对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和海峡两岸分断创伤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散文“纵的继承”中,他对夏丏尊、丰子恺现代小品文书写传统,“京派”散文的文化选择和审美艺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并在小品文中敏锐地捕捉到台湾自60年代以来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冷战文化氛围的缓和。最后,他的散文还看到台湾乡土社会的变化,并且对台湾由乡土文明转向都市文明产生的撕裂感进行反思。

    2023年02期 No.169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译介与传播

  • 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刘岩;李苇婷;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之一,其文学作品海外译介较早,自20世纪上半叶起不断译介到日本。为全面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文从沈从文作品的日译本调查、日本《朝日新闻》对沈从文的报道、读者视阈下的沈从文作品接受以及日本学界的沈从文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厘梳与宏观概述。综合言之,沈从文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历程近百年,《若墨医生》《边城》《月下小景》等多部作品均有日译本,其中《边城》受到了日本读者、出版社、新闻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学界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涉及到不同作品文本、沈从文本人的研究等,以此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从客观、详实的数据把握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提供启发与借鉴。

    2023年02期 No.169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

    何振;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律集解》,以致湮没无闻。以往学界论述杜诗在江户诗坛的传播和接受,也较少涉及到蘐园学派对杜诗的论述。此书参考《杜律集解》及其他杜诗注本,考校优劣,并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既可使我们了解徂徕早年注诗的风格及思想变化,也能够弥补蘐园学派杜诗接受方面文献上的不足,对日本杜诗研究有补遗之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023年02期 No.169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 论古龙武侠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

    王晓梅;肖红;

    古龙是中国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其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译介至日本。为切实了解古龙武侠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情况,本研究从古龙武侠小说在日本的出版情况、日译本书名的翻译策略、副文本特征、翻译动机、日本YouTube网站的观众评论、专业作家推荐、出版社评价、读者评价等多个方面,考察和梳理了古龙武侠小说日译本及其相关影视作品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情况,研究发现古龙武侠小说受到了日本出版业、影视业、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其日译本的翻译颇受认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相关研究者以些许参考,以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2023年02期 No.169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文学社团研究

  • 华文文学视角下的跨域文学社团研究——以卡夫及其文学社团活动为例

    潘之韵;廖欣欣;

    卡夫在文学社团中的活动显示了不同场域华文创作者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在他参与的文学社团以及“台湾诗学”“截句”运动中,卡夫作为重要的引领者,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与各地的华文创作者、读者和出版商进行互动,显示出华文文学在网络影响下进一步全球化的趋势,提示文学史书写中,个人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并以“社团研究”补充以地域和政治认同进行文学史叙事所面临的问题。

    2023年02期 No.169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史论

  • 论越南近代汉诗的新变

    严艳;

    越南近代文学经历汉越语的更迭与新旧文化的转向,汉诗在时代巨变中呈现出新变化:一是在思想内容上,越南近代汉诗积极吸纳西方文明中民主、平等、自由等进步思想,宣扬民主、反封建、反殖民统治;二是在艺术形式上,越南近代汉诗从题材到创作手法都融入时代新特征,在语言上则进行了俗化与口语化的创新;三是在诗歌功能上,越南近代汉诗突破传统以诗言志、赠答唱和等功能,拓展了诗歌政治教育与宣传功能。越南近代汉诗的转变体现了越南社会思潮与审美意识的变化,显示出传统旧体诗向国语新文学过渡时期的文学转向。

    2023年02期 No.16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海外研究叙录

  • 关键词:城市文学与文化——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四)

    季进;臧晴;选编;

    城市文学与文化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开拓出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性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议题触发了研究者对城市文学与文化在历史语境与文化地图上的考察,与此同时,其对文学书写与文化史的研究也深化了城市现代性的内涵。本期所介绍的十余本著作,是近几十年里英语学界中围绕都市文学和文化所展开的代表性研究,它们所探讨的城市文化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现代出版传媒发展、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个人与外部环境的调和等问题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在海外学人看来,文学作品中的城市书写不仅展现城市的表征,背后还贯通着人类的城市生活体验,由此,文学对城市的书写也可以成为塑造公众城市想象的工具,那么文学作品也就成为间接干预现实、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起点。这些研究往往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将中国研究嵌入到城市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学科框架中以探索城市经验中文学想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探讨作为物理空间的城市在历史、地理等特殊背景下与人文意义中的城市空间存在交叠、互相影响的状态,以此呈现出更为深广的研究图谱,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性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的认知。

    2023年02期 No.169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访谈

  • 新移民题材书写再出新篇章(中篇)——对陈河最新小说集《天空之镜》的访谈

    刘艳;

    陈河最新小说集《天空之镜》共收录了5篇短篇小说:《天空之镜》《丹河峡谷》《碉堡》《寒冬停电夜》《那灯塔的光芒》。受短篇小说体量的限制,除《天空之镜》《丹河峡谷》《碉堡》三篇小说,具有比较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是有些传奇色彩外,其他两篇并没有很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能写得娓娓道来,别开生面。既然小说的大部分篇章并不是以情节曲折和险奇来取胜,这对于小说家的叙事能力,就格外是一种考验。近些年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像新世纪以前,较为集中地书写从祖国、从故土拔根而起,然后去往异域他国他乡再度艰难地落地生根这样的现实生存和文化心理转变的过程。多位海外华文文学代表性作家,都是在新世纪里,更加趋向于从中国故土故地取材,呈现出中国故事的一种写作潮流或倾向。且有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坦言,自己经历了最初的移居与移植后落地生根的苦楚,在以很多短篇小说甚至长篇小说写作了新移民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后,时过境迁,笔触便更多地向其他的方面伸展。而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陈河,仍能笔耕不辍地书写海外移民生活题材,是颇有意味的现象。为此,笔者跟陈河本人作了直接的交流与访谈,试图了解他创作当中一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方面。本访谈根据陈河本人录音整理完成。

    2023年02期 No.169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7K]

名家年表

  • 张晓风文学年表

    吴宜泽;徐学;

    <正>1941年3月29日,出生于浙江金华,祖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父亲张家闲,毕业于江苏徐州市的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现已并入徐州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届),孙中山去世时,挑选出十六位黄埔在校生为他抬棺,其中就有张家闲。母亲谢庆欧,也接受了新式教育,1940年3月与张家闲结婚,第二年生下晓风,下有五妹一弟。1942年本年,父亲在抗日军中担任参谋,随军四处迁移,全家人亦随父亲漂泊,曾在福建建阳南林村落脚。

    2023年02期 No.169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