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两岸

    廖辉英

    <正> 1. 演讲结束的时候,会堂上响起如雷掌声。站在讲坛上的演讲者,以优雅的行礼和矜持而适度的笑容,回报听众如醉如痴的捧场。 然后,听众开始发问,除了问及如何在忙碌的职业竞逐之中,维持美满和谐的婚姻之外,比较年轻的女性听众,还会问及如何在职场中出人头地的问题。

    1990年01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评廖辉英的小说《两岸》

    郑明标

    <正> 廖辉英的新作《两岸》,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给人以启迪,在艺术上也有成功之处。首先是其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就十分引人注目。 小说以女主人公演讲为序幕,同时埋下了伏笔;继之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危机为小说的发展,正式展开了矛盾;然后以歹徒的绑票与警方的侦查为小说的高潮,把矛盾推向白热化;最后却以一句象征性的语言作为结尾,暗示着深远的主旨。当代海内外小说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小说情节化与非情节化问题,从《两岸》中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启示:情节不会成为束缚作家塑造形象与创造意境的障碍;而且,

    1990年01期 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碧螺十里香

    孙爱玲

    <正> 1 二祖母抓一小撮碧螺春,放在手心,嗅了嗅,再把拳一握,把茶叶放入壶内,倒入烧水,又把水倒掉,再倒入一次,才盖上壶盖。 也正在这时候,家里六个女娃儿,有扎辫子,有梳平头的,个个干干净净,走入厅堂,二祖母提起那茶壶,酌出六小杯茶,只见那茶壶的柄是个龙头,壶身是绘上青花龙身,而壶嘴却是龙尾,是尖尾的,因此在这六个小娃儿的眼内,每次喝茶,只觉得是在喝龙尿,很不是滋味。后来长大才知道那是清朝真品,

    1990年01期 14-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 都市中的经济学

    饶公桥

    <正> 今天是旧历年最后的一天。在领红包时,总经理对志坚说,请他去家里共度除夕之夜,时间是下午五点钟,并且再三吩咐一定要去,因为有事情要商量。 志坚心里明白,所谓“有事情”,不外是有关于他辞职的事,因为他已向公司的同事们透露,过了年便不干下去了。虽然自己与总经理的家有点远亲的关系,但过去并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殊荣”,志坚这样想

    1990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母亲最后的嘱咐

    黄叔麟

    <正> 清晨。 经过了将近一个钟头的转车和跋涉,我终于来到了直落布兰雅路马来亚银行斜对面的东站。下车时,细雨依然像我出门时一样,牛毛似的挂在天空。 这里的一切,对于我全然是陌生的,就如我现在所要等待的一个跟我的大姐同龄的女人,对于我也全然是陌生的。

    1990年0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诚实的代价

    方然

    <正> “各位搭客注意!请留在自己的座位上,系好你们的安全带,我们的班机就要降落了!” 播音喇叭里,正不断地重复着虽公式却紧要的告诫,发自一种悦耳的女中音。 几分钟后,一架漆着天马标志的波音机,已平稳地停靠于机场入境处,吐出机舱内三五成群的倦游客。跟着,空姐、空少们亦陆续步离了机舱,机门也差不多该关闭啦!

    1990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古道穿今——从阜阳上毫州小记

    贺兰宁

    <正> 车辙 辗出悠古的岁月 马迹 留下豪杰的神采 进入当年魏将挥戈的古道 古道 直通历史的一端 终点不在三曹故里 古道穿今 思想的道路已没有终点

    1990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春天,飘落在新加坡河面

    谷衣

    <正> 不知道有多少年 我徘徊在新加坡河边 却没有见过春天 飘落在新加坡河面 这里本来就没有春天 这里有的是夏日炎炎 偶尔细雨绵绵 带来了惹人遐思的秋天

    1990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多次观沧海之后再观沧海

    罗青

    <正> 平平坦坦的大海上 好像什么都没有 好像什么都没有的大海上 居然真的什么都没有 就是因为原来什么都没有 才知道根本什么都没有

    1990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一封关于诀别的诀别书

    罗青

    罗青是八十年代台湾文坛新崛起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本期发表的两首诗,是他选送给本刊的两首后现代主义诗作。

    1990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分合之间(外一首)——拈诗题得“筷子”二字

    周粲

    <正> 总之 是不能取代的 不能取代 以赤裸裸的五指 也不能取代 以惊心动魄的一付刀叉 虽是竹削的 是木雕的 一合拢 连沉重的历史 也挑得起来 连绵绵的岁月 也挑得起来

    1990年01期 3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股票行素描

    叶苗

    <正> 带着贪婪的眼光 注视那数字的变动 在每一张不同面孔上 有欢笑 有焦急 有盼望 闲言碎语 似股市浮动升降

    1990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小品四题

    赵淑侠

    <正> 寂 寞 寂寞是一种感觉,肉眼不见,触摸无由,一个人寂寞与否?只有他自己知道。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独来独往,形单影只,总以为那就叫寂寞。实际上寂寞只是他外在的展现,内心的活动是别人无法窥探的,你看他像似为寂寞所苦,也许事实恰好相反,说不定他正恣意的享受着色彩鲜丽的内心生活,不愿谁去打扰,有意的在维护属于个人的世界空间。

    1990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煙湖更添一段愁

    梦莉

    <正> 我偏爱西湖的静美,无论晨曦或暮霭,它总带有一种淡雅深邃的意境。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湖边桃红柳绿,一派旖旎的湖光,映衬着天际层层叠叠起伏蜿蜒的山峦。 夏暑雨霁,湖上淡妆浓抹,变幻多姿的湖光霞影。薄雾轻云,隐约朦胧的翠岛长堤,以及那柳风梅月,无不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而使我对它产生一份特别的感情。

    1990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明月水中来

    司马攻

    <正> 我有一把小茶壶,宜兴出品的朱砂小壶。壶底刻着“明月水中来”五个行书,署名孟臣,书法古朴,笔势灵劲锋利,似是用竹刀刻割而成的。壶把后面钤有“昌记”的小印。 我不想去考证这小茶壶是什么时代的“孟臣”。孟臣姓惠,明朝天启时代的人,是一位制造小茶壶的名家,他已经死去好几百年了!但是现在新制出来的宜兴砂壶,还有钤着“孟臣”二字的。孟臣壶在潮州是最普遍,也最为人赏识的小茶壶。

    1990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明月水中来》读后碎语

    杨嘉

    <正> 我最初读到司马攻先生的散文《故乡的石狮子》,是在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编印的《回音壁》刊物(总第五期)上。后来收到《泰华文学》与司马攻散文集《明月水中来》,又都把它列为首篇,以物抒情,怀人思乡,溢于言表。在中国来说,石狮子无疑是一种象征,正如大象之对泰国一般,在故国是常见之物,平凡之物,也是众多之物,

    1990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故乡的云

    林牧

    <正> 记得童年时,在故乡的小河边,有一株榕树。是一株又大又老的榕树;它的树干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它那飘悬的根须,长长的,就像老年人的胡须一样,高逸而美丽;密密麻麻的叶儿,就像一把大伞,浓荫广被。 每当夏天,祖母最喜欢带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与乡亲们在树荫下乘凉。尤其是在炎热的仲夏,当蝉声在旷野及山林中鸣响的时候,从远山及田野吹来的微风,透过河岸的杨柳树、香蕉园、菜圃、甘蔗园,

    1990年01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白先勇创作道路初探

    袁良骏

    <正> 自1958年发表处女作《金大奶奶》,到1986年发表《骨灰》,白先勇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创作道路。对于这条独特而崎岖的文学道路,海峡两岸的学术界尚乏深入研究和共同认识。加上这条道路尚在发展和延伸之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也存在一些客观困难。笔者不揣谫陋,想在这里发表一些极其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白先勇作品的读者及海峡两岸学术界的朋友们。

    1990年01期 43-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且向胡儿习汉文

    杨为贵

    <正> 古今中外要到外国去学本国文史的,大概只有二十世纪的中国才有此现象。美国务大学,只要有“东亚研究”一系的,最近三十年来,都不乏炎黄子孙苦读其间,尤其最近中国海禁大开,也有不少人从紫禁城来。 我自己是过来人,每逢有人问起:“你在美国学什么?”我总有不知从何道起之感。试想:你在北大、

    1990年0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超越与回归:从心灵到现实——对罗门都市诗的再认识

    王振科

    <正> 罗门先生: 承您厚爱,赠我以您和蓉子女士的大作并创作年表及有关的评论资料,拜读之后,受惠良多,获益非浅。做为同乡,我为我们海南出了您这样一位杰出诗人而深感荣幸和骄傲;做为读者,从您的诗作中,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审美愉悦,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许多过去不曾懂得(也不可能懂得)的东西。

    1990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诗三首

    彼岸

    <正> 泥 壶 淡了茶色 浓了茶香 是哪个情痴捏出第一把泥壶 从此土杯便斟满聊不完的禅机 品尝一口古老的旋律 咀嚼片刻泥土和绿叶的变奏

    1990年0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尽是美丽心情

    周维介

    <正> 品尝中国茶是高雅的,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精致文化的独特。把《泥壶》看成纯粹咏物,显然辜负诗人经营此诗的智慧。这样的一首情诗,茶壶可以是一个象征、一个水源——“聊不完的禅机”和“古老的旋律”皆由此而来。禅机、茶香、茶壶三者相缠,十分庄子,天籁都来,诗里拜托造壶者的痴情。婉转告白了执着的文化乡愁与认同欲望。诗句六行,说

    1990年0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两个纽带——《脚步的诱惑》序

    杜运燮

    <正> 就因为,新加坡和诗这两个纽带。 彼岸在新加坡多年写诗和发表诗。 新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写诗。 我们从未见过面,只是都读过对方的诗。我们互相知道对方妁生平经历,仅限于《新马华文作家群像》中的介绍。至少我是如

    1990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致彼岸

    吴明兴

    <正> 彼岸兄: 读你的信和诗笺,心中老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悸动,持续波涌不已,如果要我明确的说:那便是对汉唐家山集体潜意识的情意结,它有着三分因被长期慎密的禁锢而裂生的浪漫幻想,三分因单向式的教育渠道而塑造的惶惑惊骇,三分因自我探源而发现无可旁贷的使命感,(或者更实际的说应该是宿命)一分因透视以伪为真的虚像而舒卷困顿的怅惘。

    1990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继承与借鉴的巧妙结合——谈诗集《掌纹》的创作风格

    刘丽君

    <正> 诗人郭永秀195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七岁随母旅居新加坡。六十年代末,当西方现代诗的幽灵在东方的大地上徘徊时,风华正茂的郭永秀也曾小试锋芒。然而七十年代诗坛流派纷争的现实曾一度使他踌躇迷惘,十年彷徨之后,八十年代再次步入诗坛的时候,诗人在熙熙攘攘的纷乱中已找到了踏上坦途的方向,那就是合理地继承与扬弃,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于一炉,摒弃西方现代派师承一方的偏颇,

    1990年01期 57-5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晴空一鹤——菲华诗人云鹤作品欣赏

    李元洛

    <正> 时当深秋时节,碧空如洗,金灿灿的阳光从初秋以来就不曾生锈,偶尔有几朵白云在作自由自在的逍遥游。菲华诗人云鹤的诗集《野生植物》从遥远的南方穿云渡水而来,和阳光一起照亮了我的双眼。我忽然想起千年前唐诗人刘禹锡写于湖南的《秋词》:“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云鹤云鹤,菲华诗人蓝廷骏,他不就是金色的秋天的晴空一鹤吗?

    1990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印(尼)华文学的过去与现在

    轶名

    <正> 印(尼)华文学,指的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大部分是华裔印尼公民,极少部分是华侨)用华文写的文学作品。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印(尼)华文学比起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更受人关注。这不仅是印尼在东南亚中是大国,华人人口多,人才辈出,更主要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华文文学像巨石下的野草,奄奄一息。外边的刊物寄不进来,里面的东西也传不出去,多数人都以为,印尼已经没有华文文学了。偶尔有一星半点的报导,因为不明底细,挂一漏万,传闻失实,真正知情的人写了也无处发表,而且,谁敢去冒这个风险。

    1990年0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台湾长篇爱情婚姻小说面面观

    黄重添

    <正> 在古往今来的中外文学创作中,爱情婚姻一直是颇具艺术魅力的主题,或者说是一个动人心旌的创作热点。台湾新文学也没有例外。早在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就有赖和的《可怜她死了》、杨华的《薄命》、王诗琅的《青春》等作品出现。而就长篇小说而言,它始于50年代,并自此历久不衰,始终充溢着沛然顽强的生命活力。它虽数以百计,林林总总,但只要梳理出其发展脉络,仍不难透视出它的整体风貌。

    1990年01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庸武侠小说及金庸迷一解

    竺亚

    <正> 英雄出自少年,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大特色;少年崇拜英雄,这是金庸迷们的一大心理。两者一凑合,愿打愿挨,于是金庸先生的拳打脚踢,自然博得阵阵的喝彩。但拉场子容易,动真家伙却难,金庸先生不愧为武侠小说云集大成者,自五十年代至今,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影响由港、澳、台而至大陆、东南亚,并进而波及日本和欧美,成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的先锋。影响这么大,成效如此著,究其所以,竟是茫茫然,说是消遗,但热衷者却又历久不衰;至于深刻,

    1990年01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台湾文坛一“秀”——访新世代作家王幼华

    陆行良

    <正> 前不久,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期间,在一次座谈会上,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四海》编辑部主持讨论怎样搞好我国首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奖工作。台湾、香港及海外的作家、诗人、学者近二十位也都应邀参加,他们围座在一起,听着大陆学者们的发言,一时之间,似乎还不便表示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忽然一个陌生的小伙子从他们中间站了起来,中等个子,结结实实,

    1990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台湾文学作品疑难词语集释(下)

    朱永锴

    <正> 内地[台] 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里,把日本叫做内地。 牛一[港] 生日,是把“生”字拆开来造成的一个词。 拉撒[台] 闽南话肮脏的意思。 揽实[港] 拥抱。 老衬[港] 上当的人,傻瓜。 老千[港] 骗子。女老千即女骗子。

    1990年0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泰华写作人小传(续)

    周新心

    <正> 蚁光汉 男,笔名高教。泰籍,祖籍广东省澄海县。一九三四年生,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历任泰国华校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报社翻译员、社团总干事。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作品散见泰京各华文报文艺副刊。主要作品有《爱》、《同样的人》、《黄坚洁》等。泰中译作有《我的祖父》、《高原儿女》、《果曲的魔力》等。现为泰华写作人协会会员、财政。

    1990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承续——读陈复礼画意摄影作品

    陈敏

    <正> 蜚声国际的香港当代摄影家陈复礼先生曾经指出:一个中国的摄影家,在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摄影技巧之后,应该致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风格,我们不妨把这段话看做是他四十多年的摄影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

    1990年01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