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言 陌生而本色——论东南亚华文现代诗的语言特色

    许燕

    在中国古典文化、本土文化、现代西方语言文化以及殖民地语言文化造成的多元语境下 ,东南亚华文现代诗的语言遵循反常而合道精神 ,在保证传者和受者的共同经验范围的基础上适度创新与偏离 ,表现为陌生而本色的特点。在炼字炼句上突出的是字符的离合 ;在词类的选择与变换上 ,基本承袭汉语的词法规范 ,崇尚脱陈出新 ,相对重视词的锤炼和活用 ;词汇成为为本土语词、西方语词、现代语词 ,甚至口语和自创字汇的糅合 ;语法组合在传统诗歌的变异陈规之内 ,并沾染上了特殊的本地色彩 ;在诗歌的体格上 ,也以传统近取喻、近取征等典雅为主的基础上进行远取喻、远取征等的适当陌生化

    2002年04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论台港及海外华文图象诗

    王珂

    汉语诗歌有重视诗的形体的传统 ,这种传统在二十世纪当代台港及海外华文诗歌中得到了发扬 ,诗人普遍重视诗的图式的建设。不仅涌现出优秀的图象诗人 ,图象诗的理论建设也有较大发展。汉语是象形文字 ,非常有助于图象诗的创作。图象诗的形体大多与自然形体吻合 ,追求自然形式 ,不仅有助于抒情表意 ,还自成美感。图象诗具有特殊的抒情价值、文体价值和美学价值。台港图象诗对大陆现代汉诗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2年04期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解读《星洲日报》之《现代戏剧》(1937.11.3-1938.2.19)

    朱崇科

    应运而生的《现代戏剧》力主戏剧理论的推介和技术的建立 ,无疑凸显了相当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但在中国抗日救亡大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只彰显了部分现代性 ,同时亦使本土化的趋势受挫或为其所用 ,而梳理及挖掘其中的转向、流变与遮蔽将有助于还历史以真实以及更好的推动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

    2002年04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印尼华文女性小说的“家”、“群”、“和”意识

    彭程

    印尼华人社会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 ,具有更强的封闭性和边缘性 ,这种封闭和边缘状态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华人社会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 ,这无疑影响了印尼华文女性作家的创作。她们多数对儒家思想有着自觉的认同 ,并对华人社会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具有清醒的认识。因此 ,在她们的文本中 ,女性意识、中华文化传统及社会忧患感的共生和交织成为最大的特征 ,而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印尼华文女性小说产生了带有鲜明印尼华文色彩的“家”、“群”、“和”等意识。本文将女性小说定义为由女性作创作的 ,反映女性视角的小说作品

    2002年04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以细腻的笔触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印度尼西亚华人女性文学初探

    吴新桐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印度尼西亚华人女作家创作的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印华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 ,描述女性的个体经验 ,在字里行间 ,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这种轻盈的叙述方式和风格使她们的作品在同类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而形成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则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2002年04期 34-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从个例论当代台湾文学论述的演变──以叶石涛为分析对象

    计璧瑞

    叶石涛是当代台湾文学论述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创作内部 ,他的创作和文学观之间 ,以及文学观的前后发展过程中 ,都能发现复杂深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已经成为台湾文学论述发展至今累积下来的合理性、复杂性和偏狭性的综合体现。从《乡土文学史导论》到《台湾文学史纲》后的各个时期 ,叶石涛的论述经历了乡土文学论证、寻找本土文学传统、定义台湾文学进而窄化这一概念、在文学论述与政治论述间摇摆不定的过程。在考查这一过程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分析造成叶氏文学论述发展及其矛盾性的社会和个人的原因

    2002年04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多重的变奏——论林燿德的都市散文

    辛金顺

    都市散文无疑是台湾都市文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都市空间的流动变幻、都市人的心灵异化 ,以及都市中的异质情景 ,在九十年代的台湾都市散文里 ,渐渐形成了一种深度的书写。在这方面最具企图和令人瞩目的创作者应首推林德 ,故本文尝试通过林德的一些作品去分析都市散文的内涵与特质 ,以求探索出其作品背后的理念和特色

    2002年04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朱自清与台湾当代抒情散文

    谢冬冰

    当代台湾散文是在全面汲取“五四”散文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 ,朱自清的儒雅散文与台湾当代抒情散文的关系尤为密切 ,两者在人性呈示、主体意识、创作技巧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但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模式和审美境界也成为台湾散文创新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2002年04期 54-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殊途同归寻找共同的家园——余光中、余秋雨创作比较分析

    袁靖华

    现代知识者漂泊无依的宿命感 ,促使作家深入传统寻找心灵的憩居地。本文以余光中和余秋雨的创作为例 ,比较分析二人在回归中华文化家园途中选择的道路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却又殊途同归 ,余光中如“断奶的孩子”呼喊着“眷恋与归依” ;余秋雨则以学者的睿智试图开掘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蕴 ,思考着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化

    2002年04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

    滕威

    本文以严歌苓旅美后的汉语作品为对象 ,试图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纵横交错的目光”下 ,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权力话语构造出的种种镜像 ;指出她对东方、中国、女人的指认与误认 ,既是来自西方的、男人的 ,又是一种自我阐释。其中蕴含的虽然有犹疑但是已然内在化的对东方主义及父权制度的认同与妥协值得警醒 ,因为它似乎已然颠覆了严歌苓在美国坚持汉语写作的意义

    2002年04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试论严歌苓的《橙血》

    李仕芬

    严歌苓的小说《橙血》 ,叙述的是一个流落美国多年的中国男人黄阿贤与洋主人玛丽相处多年的故事。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表面相亲融洽的主仆关系 ,如何由于黄阿贤对自我中国身份的省思而逐步瓦解。从这种由相亲而演变成对抗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两种民族根深蒂固 ,无法解开的思想死结。小说中怎样呈现西方人挥之不去 ,心底永远无法容纳异族的民族偏见 ,是论文的讨论重点

    2002年04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琴心剑气 风清骨峻——方修旧体诗审美风格谈

    陈望衡

    方修的旧体诗的审美境界可以概括为“琴心剑气 ,风清骨峻”。“琴心”是一种艺术之心审美之心 ,情感真挚 ,深隽 ,透脱。“剑气”主要指批判锋芒 ,它刚健而又具理趣。这种批判的锋芒骨子深处是一种理论的洞见 ,这是方修作为文艺批评家本色的显现

    2002年04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