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小说与电影:从间离到暗合——简论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之关系

    孙晓燕

    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为着眼点 ,一方面 ,力图描述她的小说与电影艺术成功联姻的原因 ,另一方面 ,也想通过对于具体现象的个案分析 ,探究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与发展。

    2003年02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超越性别的写作——论施叔青香港时期的创作

    陆雪琴

    施叔青香港时期的创作体现了她超越性别局限的努力。从前期对女性个体、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人格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女性生活期间的社会乃至历史画卷的把握和图录 ,视角越来越宽广 ,创作意识越来越明确。从而将自己的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境地 ,也将整个台港女性文学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地。

    2003年02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女性视角:从婚恋到社会现实——亦舒的小说世界

    贾丽萍

    亦舒以中西文化交汇的现代商业都市———香港为背景 ,描写上层知识分子的婚恋生活。其小说一方面以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赢得读者青睐 ,一方面又跳出言情小说题材的局限 ,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即通过女性命运、爱情婚姻进一步透视现代化商城香港的社会现实 ,从而显示出超越一般言情小说的独特的文学价值。

    2003年02期 1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留学生文学中“他者化”角色的文化学阐释

    谢昉

    留学生文学成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坛热点 ,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就其整体创作中表现出的具有一致性的苦闷、孤独、压抑、乡愁 ,可以发现这种种情绪产生的一个深刻根源在于 ,创作主体所置身的现实经济政治秩序内 ,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自觉不自觉地以主体的身份视农业文明和亚群体的本土文化为“他者” ,这使得众多“边缘人”的群落和文学得以产生。留学生文学应该坚守自己文化选择的主体性 ,因为新的文化认同已被看作是由冲突、趋异、对抗构成的 ,这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建。

    2003年02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留学现象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动变

    彭志恒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留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史现象。本文通过对留学生文学的几个时代性主题的梳理 ,阐释了留学现象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内在联系 ,论述了文化运动由民族主义到个体主义变化规律。

    2003年02期 22-2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白先勇赴美前后的困境与突破

    黄宇晓

    虽然从作品创作上来看 ,白先勇在 1 962年、 1 963年两年时间毫无建树 ,但是这两年是他体味人生苦难、经历内心挣扎的重要时期 ,打铸了令他最终突破自囿、走向情感升华和文学成熟的精神世界。本文从家庭的影响、亲情的煎熬、时代的制约、异文化的折射等方面着手 ,并结合对《芝加哥之死》的评述 ,力图揭示白先勇当年的内心世界的一些侧面 ,展示白先勇文学中潜藏于个人苦乐背后的有关历史、国家的丰厚内涵。

    2003年02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戏剧化”因素——试以《台北人》为例

    娄奕娟

    白先勇在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文学的影响下 ,确立了“戏剧化”的小说创作观念。其代表作《台北人》贴合戏剧功能 ,隐含了许多诉诸于集体而非个人的深层内容 ,并且在小说的技巧上也体现出较快速度、较大压缩和较多生动性的特点。

    2003年02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梁父吟”悲歌中的末路英雄——白先勇“民国史”小说人物论

    阮温凌

    白先勇笔下的“民国史”小说都有“梁父吟”悲悼主题的咏叹。其将官人物都离不开“过去” ,没有“过去”就没有这些艺术形象。“过去”是白先勇“时间小说”的主人公。《岁除》中的赖鸣升 ,就是一个迷恋过去的末路英雄 ,典型的怀旧主义者。但在失意失势的现实中 ,却能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固守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 ,在将官群像“壮志未酬”的“梁父吟”悲歌中唱出最强音。

    2003年02期 42-4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现代叙事策略下的原始与神秘——论日本殖民作家西川满的台湾题材小说创作

    李诠林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 ,具有作家和殖民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他受到法国和日本现代派作家的影响 ,较早的将西方现代文学带到台湾文坛。其小说创作显示了现代叙事策略 :法国、日本的自然主义与日本私小说的交融 ;原始宗教的神秘主义气氛 ;日本新感觉派心理分析的影子。但他始终未能摆脱异国情调笼罩下的“他者”陈述的局囿。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作家要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与批判 ,以批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本台湾一家”的谬论。

    2003年02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论作家的艺术敏感:解读赵淑敏

    姚小亭

    作为一个理解艺术、创造艺术的作家 ,必须具有超乎寻常的敏锐反应。这种反应包括两种敏感 ,即对人生世相的敏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台湾当代女作家赵淑敏教书之余 ,勤奋笔耕 ,创作出极具个性的散文的同时又构筑了一个极具思想智慧和艺术价值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的两种艺术敏感。

    2003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现实观照与历史叙事:渡也80年代诗歌的人文精神

    吴尚华

    本文通过对抒情诗集《落地生根》和长篇叙事诗集《最后的长城》的抽样分析 ,考察了台湾诗人渡也 80年代诗歌的人文精神内涵。前者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发言 ,后者是诗人与历史世界的对话。分别从两个不同的向度上传达了诗人的深度人文关怀。诗人从自身当下的生存状态出发 ,以自己在当下价值选择困惑和文化冲突夹缝中的心态和心绪体验 ,直接切入现实生存的核心 ,集中传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诗人在现实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双向对流和交汇中 ,把历史追思和当代情怀 ,把历史精神的重新阐释与当代精神的重建结合起来。进而在这种对话和交流中使得知识分子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代时空下得到了放大和延伸。

    2003年02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张默诗歌的生命宇宙化倾向

    赵小琪

    张默诗的生命宇宙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即 :生命时空的扩展性 ,生命存在的自然性 ,生命境界的理想性。它既显示了张默对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的关注 ,同时也是张默积极奋进的个体生命精神的显现。

    2003年02期 60-6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试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结”

    李丹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随着时空的不同有所变化。在此 ,我们能体悟到诗人内心多元情感的交织、冲撞乃至矛盾及其形成的痛苦。爱中国是诗人无法割舍的情结 ,也因此成为诗歌表达的一个“结” ;在诗里 ,这个“结”由一系列对立的意象构成 ,意象的选取同诗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也同本土的爱国原型有关。本文试从微观的角度揭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海外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2003年02期 64-6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2001年大陆台港文学研究综述

    李晨

    20 0 1年大陆的台港文学研究主要以综述、总结类为主 ,同时也出现不少回顾性文章。学者们十分重视对于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把台港文学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总体考察 ,并且把后殖民理论引入对于台港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评述中 ,着眼用一种真正“打通”的理念研讨光复 /回归初期两岸的“文化政治”。这一年中 ,一些学者还对都市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于“同志”文学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003年02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通往敞开和宽容的研究之途

    陈娇华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华文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诠释策略 ,“文化的华文文学”观念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从“文化”概念、文化的华文文学与语种的华文文学的关系、华文文学创作本身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论证“文化的华文文学”观念提出的合理性及其将带给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敞亮前景。

    2003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一部有开拓性的散文研究专著——评《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

    李安东

    2003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