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论犁青早期诗作中的诗性表现

    朱寿桐

    犁青的创作冲动来自于他自己的诗性 (poeticquality) ,其诗歌的内在魅力也体现在其通过适当的形式或特定的节奏和韵律感传达出来的富有感染力的诗性上。犁青少作中的基本诗性是经常反复着田野 ,母亲等母题。乡村田野的歌咏 ,母爱亲情的吟唱 ,与人的最深切的生命感受和最天然的本性联系得最为紧密 ,因而是人类最能动情的“诗性”。犁青的诗性表现侧重于灵性与天籁 ,凭借着灵性的感悟 ,他能将平凡的事物表达得诗意葱茏。

    2003年04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诗心有言寄明月

    刘登翰

    本文以秦岭雪新著《明月无声》为中心 ,评介诗人的艺术人生。认为作者自觉以“文学圈里的圈外人”的身份定位 ,使之获得一种“大自由”的良好创作心态。他生命中深厚的意蕴 ,转化为诗中的三种精神 :由故乡而故国的文化崇拜 ,泛爱主义的女性崇拜 ,友情至上的文人崇拜。诗人工于书艺和识于戏剧的广泛艺术涉猎 ,以及对新诗艺术传统的多重承续 ,使之着意将古典的约束与规范 ,纳入现代的视野和结构之中 ,其诗法与书法异曲同工的艺术奥秘 ,值得我们深究。

    2003年04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

    朱文斌

    海外华文诗歌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 ,一直与中国诗学传统存在着既承传又衍变的关系。本文试着从“言志”、“意境”、“意象”、“含蓄”几个中国传统诗学概念在海外华文诗歌中的被接受出发 ,指出这个变动不居的现实。

    2003年04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解读精神密码——试论戴舫的小说

    戴瑶琴

    戴舫的小说以沉静和深邃传达出海外留学生在东西方文化整合中所遭遇的情感错位和心态失衡。他坚持着对人性美的高蹈和对人性丑的拒绝 ,怀着对众生真切的悲悯和对世事敏锐的洞察 ,揭示出北美新移民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理想旨归种种的较量中所经历的彷徨、迷失和复归。

    2003年04期 22-2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关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的言说 知识分子世俗人生的诗意叙事

    王泉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在《钟山》杂志 2 0 0 3年长篇小说专号 (春夏卷 )发表以来 ,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一新作究竟应如何解读 ?应如何看待华人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现实处境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为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下面便是他们的一组笔谈。

    2003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方如真:呼唤诗意生存的载体

    薛朝晖 ,王莉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在《钟山》杂志 2 0 0 3年长篇小说专号 (春夏卷 )发表以来 ,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一新作究竟应如何解读 ?应如何看待华人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现实处境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为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下面便是他们的一组笔谈。

    2003年04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人性审视人文关怀

    傅建安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在《钟山》杂志 2 0 0 3年长篇小说专号 (春夏卷 )发表以来 ,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一新作究竟应如何解读 ?应如何看待华人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现实处境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为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下面便是他们的一组笔谈。

    2003年04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马森戏剧集《脚色》浅论

    彭耀春

    马森戏剧“与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传统大异其趣”。其戏剧集《脚色》倾向现代主义戏剧美学 ,思考和揭示人的生存方式、生命价值和现代孤绝 ,以虚幻的情境将人生哲理化 ,形成他独特的“脚色”范式。

    2003年04期 33-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林语堂“对外讲中”透析

    陈家洋

    中西关系的本质是强弱关系。林语堂的“对外讲中”受到了西方话语的制约 :对传统“自卑”和“自恋”两种心态的悄然转化、“东方化”以及由此衍生的“自我东方化”的潜在作用 ,使林语堂走向了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林语堂“对外讲中”的文本也便成为“混合型”的文本 ,具有“复调”式结构。

    2003年04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台湾同性恋小说叙事策略的变迁

    罗显勇

    同性恋小说是当代台湾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台湾小说家们在书写同性恋题材时 ,其叙事策略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同性性爱认同程度的深化而有所改变。台湾同性恋小说叙事策略的变迁表现为三个阶段 :解禁前以白先勇为代表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古典写法 ;解禁初期以朱天文、邱妙津为代表的注重心理意识流动的内心独白的写作 ;世纪末以陈雪、纪大伟、洪凌为代表的“新感官”书写。

    2003年04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人在异国的故国想象——对《古代》写作的文化解读

    高鸿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本的文化细读 ,认为作者对故国的描述是后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想象和描述 ,它显示出集体的文化想象和再现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某些表现形式 ,成为人在异国对故国想象的动力指向。文本的文化描述替代了现实描述 ,文化的记忆超越政治和经济记忆 ,成为“异乡人”与祖国的割不断的血肉联系。这也显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原乡”题材创作新特点。

    2003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直面心灵的角落——《封锁》解读

    齐红

    本文以《封锁》为例 ,分析张爱玲对女性角色与女性命运的观察与审视 ,阐明她的小说以独有的冷静所揭示出的女性心灵深处的软弱、非理性、不自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生命的悲剧意味 ,由此体认张爱玲小说尖锐而深刻的质地。

    2003年04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温馨的人情人性之美——林婷婷散文浅析

    袁勇麟,俞佩琳

    林婷婷散文真情感人 ,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抒写亲情、爱情、师生之情、思乡之情 ,情之深切是不变的 ,而思乡之情和爱情却有了新的内涵。她对故乡的思念从传统文学中对物的怀念 ,转换成对母语文化的追怀。林婷婷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观念的现代女性 ,这在她的爱情散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2003年04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刘登翰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

    刘小新

    刘登翰先生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其文学研究的影响已经从大陆扩展到台港澳 ,延伸到海外的汉语文化圈 ,并开始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研究中产生影响。刘登翰先生文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和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建立了一系列描述与阐释世界华文文学史的概念与范畴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文学史观念与阐释框架 ;二、宏大的社会文化视域使许多文学现象的复杂性获得了较为充分合理的解释 ;三、追求学术化和历史性。

    2003年04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抗日战争前后的菲华文学

    李天赐

    本文分抗战之前 ,抗战之中和抗战之后三个时期梳理了早期菲华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报刊文献和作家队伍两方面给出了翔实的资料佐证。

    2003年04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人类是光明的儿子》序

    陈贤茂

    2003年04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