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敬贺巴金百岁华诞的信

    曾敏之 ,张炯 ,饶芃子

    <正> 尊敬的巴老: 值此您百岁华诞之际,我们为您高年鹤寿而深深祝福。您的康泰,您的微笑,是我们,也是全中国文学工作者的吉祥。 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大师,您毕生的追求与实践,牵动了现代文化的历史。

    2003年05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巴金信件注释

    曾敏之

    <正> 一敏之兄: 这次来港,有机会同你欢聚畅谈,十分高兴。特别感谢你对我的鼓励和关心。我二十多年未见“香港之夜”,这次小住十八天,仍然是为了友谊。我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我又欠了一身还不清的债!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年轻二十岁,那么我可以多写,写尽我心中的感情。不管我身体好或坏,我决不放下我的笔,我仍要说自己想说的话。

    2003年05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关于《巴金散文创作论》的一封信

    陈思和

    <正> 福泉兄: 近好。 《巴金散文创作沦》的清样我已经读了,这是一本风格老实的研究著作,你对巴金先生一生创作的三十部散文集(还包括一些散篇)几乎是逐卷研读,择篇细论,表现出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的学风。对于诗歌和散文创作,我一向是避免去论述,自以为功力不逮。如果是虚构的小说,可以通过解读情节来窥探其艺术奥秘,或者从其叙事方法上分析作者心理,诸种

    2003年0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从“没有神”到“大家都是人”——读《再思录》札记

    周立民

    《再思录》是巴金在相对“封闭”条件下的内心独语,它不仅延续了《随想录》中对“文革”的反思、讲真话等主题,而且许多思考更归于内心更触及本质,虽然这些文字大多十分简短,可是跃动在文字背后的那颗火热的心和不屈的灵魂却再次伸张出来。将《再思录》与《随想录》放在一起看,不仅能够看出巴金晚年思想的连续性,而且它们之间许多互补之处恰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更丰富和更完整的巴金。

    2003年05期 11-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

    梁丽芳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正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篇章,因而产生了华文文学和非华文文学。目前,后者在中国大陆因被认为是外国文学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其实,非华文写作跟母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因语言之便,其影响已遍及世界。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本文提出以下的构想:放宽视野,把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扩大到海外华人文学。

    2003年05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台港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

    郑国庆

    本文探讨台港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认为可从“当代性”对学术研究产生的问题压力入手,展开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比较研究,从两岸三地不同的文学现代性经验,挖掘出回应当代中国问题的美学与精神资源。

    2003年05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边缘族群与“第三文化”空间——以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澳洲华文文学为参照

    庄伟杰

    今天的澳洲华文文学已形成富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作为自身带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澳华作家,在澳洲多元文化背景下,俨然是一个边缘族群,常有一种边缘文化人的感觉。本文分别从在边缘地带创生的“第三文化”空间、多元语境中澳华作家群四种类型、交融性与圈子性及留学生写作、文学批评的先天失语与对象缺席、探讨澳华文学形态的一种可能等,对处在双重文化夹缝中的澳洲华文写作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进行当代性解说和描述。

    2003年05期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 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

    陈瑞琳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在海外新移民作家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严歌苓突出的创作个性,尤其是从她“生命移植”的意义,把握新一代移民作家提供给华文文坛的新鲜特质。

    2003年05期 34-4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女性主体建构与父权意识残余——《女勇士》与《灶神之妻》比较

    詹乔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这两部文本虽以反抗父权制为主题,但在其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建构上,却从不同角度认同于男权秩序,从不同程度上带有父权文化的残余。

    2003年05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文化认同与概念重塑——《典型的美国人》之文化解读

    刘丹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是一部从华裔族群的视角观照“美国 困境”和重塑“美国人”概念的文学作品。本文审视该小说的表层文本和深层文化心理,探讨作 者的可能文本建构目的和文化内涵,力求从中窥测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

    2003年05期 47-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周梦蝶其人其诗

    李立平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悲苦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了与其它诗人迥然不同的诗歌特质。因而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同时他诗作的现代性所闪射出的是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

    2003年05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民族寓言与复调叙述——《扶桑》与《她名叫蝴蝶》比较谈

    杨红英

    《扶桑》与《她名叫蝴蝶》是严歌苓和施叔青对美华移民史和香港殖民史的富有开创性的书写。由于移民史和殖民史都处在西方和东方、强势和弱势两种历史文化的交汇点上,所以两位作家都采取了民族寓言式的人物形象书写和复调式的叙述模式。

    2003年05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李敖批判的批判

    吕林

    本文从李敖的杂文的批判性入手,揭示李敖杂文批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指出虽然李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他的文笔具有犀利的风格,但由于作者缺少哲学认识和历史意识,他的批判只停留在表层,而不能系统化和深入化,他的语言也由于过于夸张而陷入了油腔滑调的地步,反使其批判的深度受到了致命的影响。

    2003年05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鲁迅在新马的影响

    南治国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鲁迅是对新马华文文学影响最大、最深和最广的中国现代作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鲁迅对新马华文学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地讨论鲁迅对新马文学的影响将是一个庞杂繁巨的课题,本文只拟按年代顺次梳理新马华文文艺工作者对鲁迅的著作和思想的理解及接受的大略轨迹,并概述他们在鲁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003年05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台湾文学研究的区域文化视角——试评朱双一新著《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程晓飞

    <正>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从事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研究视角。文化研究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为文学研究开阔了视界,而且也使得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的文化层面。但与此同时,整体性的文化研究对于研究者的素质和功力都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文化研究的涉及面极其广大,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民俗、语言等无不包括在内。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研究者如何从中梳

    2003年05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