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鲁迅战斗精神”对台湾的影响

    徐秀慧;

    鲁迅的作品1928年被介绍到日本,1930年前后因《阿Q正传》的日译,鲁迅在日本逐渐受到敬重,开启了日本的“鲁迅学”的序幕。在东亚反法西斯的文化阵线,作为中国的作家,鲁迅率先登上日本文坛,开辟了“弱小民族”在日本的文化阵地,让日本普罗文学界开始注意台湾与朝鲜的作家,也打开了日本人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的视野。本文将以“翻译鲁迅”的现象说明中、日“地下火”之一脉相连,描述二战前国际主义的普罗文学运动的文化场域之一隅。同时从光复初期台湾文化界再生产“鲁迅战斗精神”文化资本以抗议国共内战的爆发与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说明台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日文化界传布鲁迅战斗精神进行反法西斯运动的“地下火”连成一脉的历史意义。

    2006年06期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个人”作为“革命历史”的象征——论茅盾的《虹》

    苏敏逸;

    本文对茅盾的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藉由女主角梅行素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回顾、厘清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中期群众运动的革命历史,并确立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道路。而在小说的叙述特色上则以“客观性”和“逼真性”来强化“革命历史”的建构。这部小说代表茅盾已摆脱北伐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的情绪,重新确认革命道路,在茅盾的创作历程中是《蚀》三部曲和《子夜》之间的转折点。

    2006年06期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审美,或超“历史”的脱身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评视野

    许维贤;

    本文主要探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所体现的批评视野,并考察了本书的中英文版本源流和回顾了它在中国大陆所引起的讨论。该书到今天之所以还能够留有余地引起各方不断地讨论和辩难,其中一个最大的因素是夏志清提供的一套批评视野发生了很大的作用。作者找到了一个比较具备文学意义的批评体系,让现代中国文学史从那革命史的强大论述框架中脱身,从而引导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朝向以下的三大批评视野维度延伸。

    2006年06期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信息场域

    2006年06期 41+59+75+8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和台湾文学研究(1979—1989)

    王文艳;

    在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里,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参与到台湾文学的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台湾文学的研究格局。本文试图从这一崭新的角度出发,在对出版史料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考察1979—1989年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和台湾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台湾文学研究史的返观和重构提供一个补充和参照。

    2006年06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狂欢化与叙事限度——《大学之贼》的叙事学意义及其它

    计璧瑞;

    长篇小说《大学之贼》以一向被认为是神圣高尚的大学和宗教为对象,通过荒诞故事的组织和狂欢化效果的营造,书写台湾社会的乱象和欲望的各种形态。黄凡式的狂欢化不追求所谓平等积极的参与意义,也不试图体现思想和肉体的真正解放,而是要实现混乱后的深刻质疑;喜剧性是狂欢化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叙事学角度来考察,小说的叙事方式影响到了故事信息的传递,使信息的内容有利于叙述者,并构成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也为读者的理解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006年06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香港文学研究纵横观(1979-2003)

    钱虹;

    内地对于香港作家及其作品的引进与介绍,几乎与台湾文学同时展开,然而将香港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现象来整体研究,却比台湾文学至少要滞后数年,虽然从时间上而言,两者几乎同时进入大陆研究界的视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地,还是在与香港一直未中断过文化、教育密切联系的台湾,甚至在香港本地,对于“香港文学”本身,都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2006年06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叙述、想像与身份探寻——20世纪60年代香港文学中的“自我形象”表达

    白杨;

    对文学在塑造“香港”文化身份中为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学界多从上世纪70年代文学的考察中进行求证,却忽视了60年代已经呈现出来的本土意识转折的信息。本文通过对60年代传媒主导意识及文学作品的讨论,尝试梳理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同文本叙事策略以及文化想像的内在关系,从一个侧面把握当代香港文学的嬗变轨迹。

    2006年06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身份”之旅——陶然《与你同行》解析

    计红芳;

    陶然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因为这包含了他背井离乡的放逐命运,《与你同行》书写着身处离散和经验断裂的主体对过去的回忆和变化的敏感。“回忆”表面上是回到过去的经验和个人的情感,实际上是借肯定过去而否定现在商业香港的现实。

    2006年06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海外移民的生动画卷——评吕红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

    张炯;

    《美国情人》是一部有着广阔社会历史内涵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爱情与事业追求的饶有艺术特色的作品。它通过主人公芯在寻梦中挣扎和奋斗的故事,寄托了作家对新移民生活命运的许多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描写了某些新移民成为“边缘人”如何寻找“身份认同”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北美移民生活的新的画卷,也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出色才华和执着的艺术创造。它无疑是北美华人文学近期难能可贵的收获。

    2006年06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浴“火”再生的“凤凰”——读融融的情爱小说

    陈瑞琳;

    融融情爱小说的故事往往饱含“欲火”,情节的推动仰靠的是主人公蓦然喷发的生命激情,文字上也率真大胆,甚至敢于直接面对感官世界的本真炫惑。她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中西异国文化碰撞出的“灰姑娘童话”,更是对生命能量的挖掘和由此发出的衷心礼赞。在北美当代的华语文坛,以“性爱”的杠杆,正面撬开“生命移植”的人性深广,融融可说是第一人。

    2006年06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三个女人的戏台——读“海外知性女作家丛书”

    苏炜;

    海外知性女作家丛书——陈谦的《覆水》、张翎的《尘世》和王瑞芸的《戈登医生》三本小说集的可贵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留学生文学”或者“新移民文学”那些表面化的类型特征,在选材视角上、在人文关怀上、在叙述切入点上,都跳脱了类型、范式的思考,把笔触直接深入个体与人性的深处,有着超越了类型化写作的人性的洞察力与叙述的穿透力,几乎一篇就给出了一个世态的新面。

    2006年06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我读宋晓亮的小说

    赵遐秋;

    美籍华裔女作家宋晓亮的小说,多数都在写自己已经历的苦难生活,而绝不只是写她一己的悲欢。她通过写自己,表现了一个时代。所以,她的小说特别是新移民小说具有较为厚重的历史感。宋晓亮的小说同时很鲜活,承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体式,即以情节故事为主的素质——有头有尾的、生动曲折的、带有各种悬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国现代小说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新体式;而且,在她的笔下,让两种体式交相融汇。

    2006年06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施雨诗歌特色探析

    李诗信;

    施雨的诗歌,具有古典的意境美,但从其写作方法和话语资源技术来看,又是货真价实的现代先锋诗,具有自由、唯美、流畅的风格。施雨的诗歌是精致的,结构严谨,语境精巧,从不追求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她的诗歌没有灼人的火热和钢铁般的冰冷,没有大起大落的旋律变化和大喜大悲的力度变化,所有情绪的舒展和收敛,都包容在一种适度的豪气之中,这也是她的人格外象通过心灵折射后的艺术表达。

    2006年06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

    缪丽芳;

    本文尝试用原型理论解读《扶桑》,分析雌性、母性在人类学上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创作动因,希望能从更深处开掘出《扶桑》的人文意义,并试图寻找华文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在这里,雌性不仅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存在,它还是人类的心灵与生存状态的一种启示。

    2006年06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澳华新移民小说与中华传统文化

    王泉;

    澳华新移民作家在澳大利亚特殊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中文小说创作,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成为维系其创作的纽带。他们在身份认同中,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中,返观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出海外游子的文化情怀。

    2006年06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天问——读林湄的长篇小说《天望》

    刘云;

    《天望》这部小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并且这种观察、体验和思考并不是作者自身独有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产生或经历的。它关注的是人形而上的精神本质,展示了人内心的矛盾、迷惘和困惑,这些问题是小说中人物的,是作者的,也是你的、我的、他的,是很难分清对与错,无法做出理性判断也无法根本解决的。

    2006年06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当才情遭遇才情——评白舒荣《自我完成 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

    郭媛媛;

    同样作为才情女性,白舒荣以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兼顾文学性和学理性,用相惜之情、性灵之诗、肯綮之理构结了《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的形式与内涵。

    2006年06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开拓跨民族性的文化新视野——“文化、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亚裔美国文学”国际会议综述

    朱望;张红云;

    2006年06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走近白先勇——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关于白先勇作品的讨论

    李燕;

    2006年06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华文文学》2006年总目录

    <正>~~

    2006年06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