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方法论视野下的华文文学

  •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致辞

    饶芃子;

    <正>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顺利举办,首先,我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对徐州师范大学的精心安排、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欢迎。

    2009年04期 No.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

    赵小琪;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选辑性传播形态较为丰富。其中,时尚性与经典性相对应的选辑性传播形态尤为令人瞩目。从选辑方法的视角来看,大陆出版的当代台湾流行小说选本呈现出时间性、规模性、通俗性三大特点,而当代台湾经典小说选本则体现出精神向度上的发散性、艺术开掘上的独创性、思想层面上的影响性三大特点。

    2009年04期 No.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信息场域

  • 征文启事

    <正>为迎接《华文文学》创刊25周年,本刊将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学术新人奖"征文及评奖活动。1、投稿截止时间:2010年8月1日。2、文章字数:6000-10000。3、研究内容: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诗学、学科建设、华文文学传

    2009年04期 No.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书讯

    <正>徐州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所著《审美文化与形象诗学》于2008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共4部分250千字。该书在跨文化的学术视野中考察不同诗学体系的相关命题和范畴,以典型个案来分析跨文化的留学背景对于中国学术的影响,并论及留学生与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关系、跨文化传播中的形象学等。山东大学黄万华教

    2009年04期 No. 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争鸣篇

  • 《小团圆》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陈辽;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小团圆》里作为张爱玲化身的盛九莉,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一心想当汉奸妻的、毫不顾及民族大义、也毫无个人自尊心的寡廉鲜耻的小女人。作为自传体小说,张爱玲在无意间暴露了她和汉奸结合的共同思想基础,那就是亲日、叛国、反共。

    2009年04期 No.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

    袁勇麟;

    张爱玲是一个被过分关注的名字,《小团圆》的出现,再次引起文坛轰动,赏赞喝骂,人言各异。对于一个文学创作奇女子而言,什么样的创作会让她自己如此"低估轻看"?果真是艺术价值有限,抑或涉及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这不仅是好奇的疑问,更应该成为解读《小团圆》的关键。其实,《小团圆》只是一个残缺的梦,未能为张爱玲的传奇划下完满的句点,因此,任何埋怨责备都是多余,也许遗憾才是真正的美。

    2009年04期 No.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弃儿的家庭传奇——论张爱玲《茉莉香片》

    严纪华;

    张爱玲的写作曾受到弗洛伊德影响,运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从《茉莉香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可以发掘出作者的创作心理,而运用拉冈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探讨小说人物的欲望的形成、自我主体的建构以及追寻破灭的过程,可以窥见张爱玲如何藉聂传庆自剖,混同其自身的家庭传奇,间接重绘一幅陷在时代心狱中的女性画像。

    2009年04期 No.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艰难的女性启蒙——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汪维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中,张爱玲的的小说往往被认为关注私人生活而缺少时代意识。实际上,张爱玲的创作依然曲折而深沉地回应了社会现实问题,其代表作《倾城之恋》中女主角白流苏的三次"出走"与"回归"是关于女性启蒙状况的隐喻,反映了20世纪前期普通女性生存与启蒙之间的对立冲突,间接传达了五四启蒙范围和深度的有限性。

    2009年04期 No.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新移民文学研究

  • 论新移民小说中的跨国婚恋书写

    江少川;周钢山;

    跨国婚恋是新移民小说家绕不开的题材,在新移民小说的跨国婚恋书写中,移民女性为谋求生存、获取身份,更是处在"第二性"的边缘;跨国婚恋的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性观念、情感观念及家庭观念的差异上;新移民小说家企求通过这种婚恋书写表达超越种族和文化的人类真爱。

    2009年04期 No.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单纯/中国”与“丰富/美国”的融合——施雨诗歌、散文、小说综论

    刘俊;

    在北美华文文学中,施雨是个全才作家。她的创作不但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而且主题深刻,技巧丰富。她的中国人生和美国经验,使她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在美国获得的丰富的社会现实感受结合起来,在诗歌、小说、散文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

    2009年04期 No.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求索——论林湄小说创作主题的转变

    邓秋英;周亮;

    新移民作家林湄的小说创作体现了边缘作家创作的独特视角。前期的小说创作,作者把关注的焦点指向女性。通过处身于对物欲横流的香港社会中的女性以及为取得外国居留权的女性命运遭际的刻画,展示了男权制下女性的多舛命运。作者旨在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探索出一条女性独立自主的道路。后期的小说创作,主题发生了转变,由关注女性转向探索人性、神性,思考个体"小我"向人类"大我"的超越。从这一小说创作主题的转变中,我们不仅能窥见作家自身写作意识与创作视角的变化,也能透过林湄审视整个新移民作家的文学创作。

    2009年04期 No.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美华文学研究

  • 现实与现代的诗情升华——非马诗观的一种解读

    陆士清;

    非马的诗观:"比现实更现实,比现代更现代"。"比现实更现实",即诗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要超越现实,升华现实。"比现代更现代",首先是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现代的观念来观照和思考人生;第二是在审视现实生活和历史时饱含理性的批判意识;第三是对现代诗技巧的全面运用和创造发挥。

    2009年04期 No. 54-5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王鼎钧散文的家园情愫与文化认同

    彭燕彬;

    旅美华裔散文大家王鼎钧的散文创作颇具感性和知性,其中蕴含的家园情愫极为丰富而具有感染力,而对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则是王鼎钧散文的一条隐含的线索。

    2009年04期 No.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身份的切面与话语的整合——解读史书美《视觉与身份》中的几个关键词

    潘雯;

    史书美的新书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通过对美国华裔导演李安、华裔艺术家刘红、香港导演陈果和"大陆妹"、"寻根"等社会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她所界定的Sinophone世界——生活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环太平洋的华人圈如台湾、香港和美国华人等——的身份政治。该书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她进行了跨学科的话语整合,如把"后殖民主义"批判和"中国研究"整合起来、把国际民族政治和国内少数族裔政治整合起来,从而把对太平洋地区华人的离散族群的身份的思考向着中国和美国同时展开。本文循着她书中的两种整合——"后殖民主义"与"中国研究"的整合、"美国少数族裔研究"和"地区研究"的整合——对其书中两组关键词展开分析,既分析她的话语利用策略,析出其中的话语偏转,又肯定她跨界整合的视野与深度。

    2009年04期 No.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英雄的消失与米调的归来——从苏炜小说《米调》反思当代小说的精神缺失

    罗四鸰;

    在高谈理想已成为笑话、英雄已成为傻子的代名词的今天,旅美作家苏炜这本高扬悲壮青春和理想主义大旗的知青小说《米调》,似乎有些落伍与不合时宜。然而反观近30年的文学历程,《米调》以及主人公米调的出现,不仅可看作日益萎缩并逐渐缺失的人文精神和知青精神在当代的一次奏响,也凝聚了知青一代人对他们那段岁月的新的思考和反思。

    2009年04期 No.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论胡志明华文诗歌的中国文化内涵——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之一

    谢永新;

    胡志明创作的华文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对中国新旧社会状况的描写和对中国秀丽山川的赞美,体现在对中国的古典诗歌韵律、历史典故、文言词语和地方方言等方面的巧妙运用。这主要是缘于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深刻体验。目前,在国内对越南华文文学的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的情况下,对胡志明的华文诗歌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越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而且对越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9年04期 No.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新马华文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论析

    朱文斌;

    新马华文诗歌与中国新诗遥相呼应几乎都是在现实主义层面上发生的,中国新诗中一度涌动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虽在新马华文诗歌中激起回应,但很快被抗战情境所消解。即使二战结束后,新马华文诗歌脱离了与中国新诗保持步伐高度一致的格局,但是仍然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局面,从根本而言还没有摆脱中国新诗的影响。

    2009年04期 No.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华文文学优秀博士论文摘要

新书架

综述

  • 稿约

    <正>一、本刊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界新秀赐稿。二、来稿要求言之有物,主题鲜明,有独特见解;文字精炼,字数以七千到一万为宜。本刊倾

    2009年04期 No.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陈旭藩国画选

    <正>陈旭藩,字陈石,号桑浦山人,生于1 9 6 1年,广东省汕头市人,美术教育家幺民生教授入室弟子。山水画博采王蒙、石涛、徐渭、赵之谦之长,并以古拙的笔意入画,作品

    2009年04期 No.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