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论坛

  •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

    龚鹏程;

    之前我们说"文学界"时,这个界,只是国家内部的一小块疆域现在,这个文学世界却已形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纪、新世界中,新的秩序当然还有待建立。因此我建议采用这个新的架构和思维来正视华文文学书写已然全球化的现象,摆脱近年本土论述和散离认同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动态地建立我们共有的华文世界新秩序。

    2010年01期 No.96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鲁迅小说《非攻》和张之亮的电影《墨攻》比较论

    张钊贻;

    鲁迅的历史小说《非攻》、森秀树的漫画和张之亮的电影《墨攻》都是根据墨子的思想和事迹改编而成的作品,通过比较研究即可发现其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意义。

    2010年01期 No.9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华裔文学研究

  • 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肖画;

    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裔性在美国主流语境的宰制下变得身不由己,它给华裔文学的创作和解读带来哪些局限?三、除了负面效应之外,华人族裔性应是华裔文学保持自身文学特色的一种特质,若华裔作家运用巧妙,华人族裔性能给华裔文学带来哪些益处?

    2010年01期 No.9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影像的压力——从《孙行者》看美国电影叙事与华裔身份构建

    黄芙蓉;贾雪瑞;

    汤亭亭小说《孙行者》中的电影元素揭示了美国电影文化对华裔身份构建的导向作用。美国电影文化对华裔身份构建的影响方式:其一、构建类型化的华裔形象反复出现,使之成为文化符号,固定"劣等种族"的概念;其二、颂扬西部牛仔等白人男性英雄形象,同时建立以金发女郎为模特的审美标准,使华裔族群不自觉中接受"劣等种族"的定位。充分认识电影话语对华裔身份构建潜在的导向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汤亭亭作品的深层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2010年01期 No.96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论“赵汤之争”下的《女勇士》的自传文体写作

    张珊珊;

    《女勇士》的自传文体是华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中"赵汤之争"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对这个焦点问题的研究讨论并不多见。本文通过"赵汤之争"详细阐述了争论双方的观点立场,并同时分析了产生各自观点立场的原因。本文认为,关于《女勇士》自传文体的讨论呈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个局面的产生是由于在探讨构建华裔文化身份时族裔立场和性别立场的互相对立所致。另一方面,黑人学者蓓尔·赫珂丝(bell hooks)关于美国性别和种族政治的观点可以对《女勇士》的自传文体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这个观点也为如何客观评价一个文学现象或者一部文学作品起了警示的作用。

    2010年01期 No.96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信息场域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论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

    许文荣;

    从史的角度看,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倾向,即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是马华文本中的本质特征,唯有从这视域出发才能掌握马华文学的全貌。"三江并流"的形成、发展及转化经过了三个时期,中国性、本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范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形构方式。

    2010年01期 No.9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文字鬼魅·殖民书写·红楼笔法——李永平小说创作中文化因素之论析

    金进;

    李永平是马华旅台作家中成就最高、风格独具的一位,从1968年成名作《拉子妇》到2008年长篇力作《大河尽头:上卷》,他的创作纵行台湾当代文坛四十年,题材横贯台湾与婆罗洲。其创作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中对中国古汉字的顶礼膜拜、对台湾/婆罗洲两地殖民处境的历史爬梳和现状反映、对《红楼梦》意境的追求和模仿,使得他本人和他的作品成为当代华文文学中不可重复与抄袭、难以超越的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

    2010年01期 No.9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台港文学研究

史海钩沉

  • 本土性的遮蔽与回归——从文学期刊看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

    周俊;宋琦;

    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期刊的创刊与发行,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直接影响到香港文坛的基本格局和文学创作的形态。战后初期左翼文学期刊占据了香港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其文学活动主要为大陆文学形态的建构服务,与香港本土文学关系并不密切。香港文学的本土性仅在少量期刊上有所体现,且居于潜在的层面,未得到充分发展;5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期刊发展较快,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成为促进新文学传统、外来艺术资源与香港本地文学结合的重要媒介,香港文学也逐渐摆脱"他者"的影响,本土性不断增强。

    2010年01期 No.96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赵淑侠研究

序与跋

博士论文摘要

  • 稿约

    <正>一、本刊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界新秀赐稿。

    2010年01期 No.9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