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东干文学研究

  • 中亚东干文学简论

    常文昌;

    东干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中最为独特的一支。汉字失传后,东干人创制了拼音文字,以这种文字创作了大量的书面文学。东干书面文学,以西北方言为基础,既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又是晚清文化的活化石。东干作家将西北方言提升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是真正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艺术。东干文学是东干文化与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伊斯兰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承与变异,它的民俗价值、伦理价值及美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010年03期 No.9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美国非裔黑人文学

    杨建军;

    美国非裔黑人文学与中亚华裔东干文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谱系,但存在可比性。他们的文学都属于少数族裔的移民文学,均注重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口传故事和民间音乐,他们的文学都反映了种族歧视问题,他们的文学还都体现了宗教信仰对文学的影响。通过比较,黑人文学取得的成就,可为华裔东干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2010年03期 No.98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中亚东干文学中的韩信何以成为“共名”——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承与变异之一例

    常立霓;

    本文对中亚文学中韩信成为恶的"共名"现象作了深入探讨,并溯源到东干民间故事中,比较了东干民间故事与《史记》及中国民间故事的异同,分析了东干民间故事中的伊斯兰文化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中亚东干文学中的传承和变异。

    2010年03期 No.98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中亚东干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意义

    司俊琴;

    东干文学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国内的研究虽然只有20年的历史,但是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亚东干人一百多年来坚守着中华文化传统,比较完好地保留着晚清中国西北地区的语言、风俗乃至文化的原有风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文化"活化石"。研究东干文学不仅可以发掘这一文化"活化石",促进中国文化研究,而且在增进中国同中亚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中亚东干文学具有别的华语文学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东干文学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对国内外东干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并指出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对于深化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必要。

    2010年03期 No.98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美华文学研究

  • 种族·阶级·性别——论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和素材

    尹晓煌;徐颖果;

    美国华文作家是美国华人移民的代言人,由于他们作品的主题与美国华人的经历密切相关,并且对华人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华文文学作品对于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华文作家旨在讲述美国社会中华人移民所关注之事,因此,他们的作品主题和素材为美国华人移民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不可或缺的概念框架,此框架有助于理解形成并影响了华人移民生活的动力和思想。虽然美国华文作品的主题不一,手法各异,但从总体上看,影响华文作品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种族、阶级和性别。

    2010年03期 No.98 2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理论前沿

  • 汉语的变革与“五四”文学转型

    张卫中;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扭转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革,但是这个变革不是靠新派知识分子通过与守旧派的斗争逐步实现的,其背后真正的主角是语言。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而以现代性为特点的西方语言对汉语的改造实际上也大规模地改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这场语言的变革先于社会变革发生,对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社会变革和文学变革首先是一场语言的变革。

    2010年03期 No.9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理论旅行的空间差异——海峡两岸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比较

    李松;

    从理论旅行的角度来对海峡两岸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比较考察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可以看出二者互有优势与不足。通过平行对比厚此薄彼甚至非此即彼都有弊病,应该通过历史语境与思想根脉的参照方式,使得彼此激发、相互照亮。从接受情境、路径选择、研究焦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岸学术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关注相似性可以为对话与互动建构基本的平台;关注差异性可以通过交流思想获得方法上的借鉴。沟通的途径是,可以通过亚洲区域背景建构一个与西方知识界互动的本土立场。

    2010年03期 No.9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台湾文学研究

  • 文学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表征及其文化政治寓意

    计璧瑞;

    本文以殖民时期台湾文学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表征,如现代医学、现代教育、现代时间等为分析对象,考察这些书写背后作家对殖民现代性的接受与反思,试图说明殖民现代性对于被殖民者的意义,以及在殖民性、现代性、民族性的复杂纠葛中台湾知识分子不同形态的现代性认知和价值判断。

    2010年03期 No.98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对台湾高準批评的回应

    古远清;

    高準以蔑视"政治挂帅"的人士自居,强烈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中加入反独促统内容。把政治妖魔化,把文学史的自主性等同于非政治性,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受过余光中伤害的高準,对余光中有很深的成见和偏见,这影响了他对余光中文学成就的客观评价。关于"余光中热"在大陆的形成,决不是如高準所言自上而下出自于统战部门的指示,而是出于广大读者对余光中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同,是自下而上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余光中本人的艺术成就所使然。

    2010年03期 No.9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香港电影戏剧研究

  • 论香港新浪潮电影

    林春城;

    1970年代末,超过60名新导演初次登场,通过新浪潮电影显示了作家电影的新局面。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刻画了越南华侨的悲剧生活,1990年代可以被称为新浪潮第二代导演的王家卫热潮延续到《2046》,1990年代末,陈果的作品接续其后,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2010年03期 No.98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论香港“九七”社会写实性戏剧创作

    洪宏;

    香港"九七"社会写实性戏剧,是指在"九七"情结刺激下香港崛起的一批本土戏剧创作,这些剧作大多侧重以写实手法反映面临"九七"回归的香港的历史与现实。"九七"社会写实性戏剧是1980年代以来香港话剧发展的重要一脉,是"九七"情结直接刺激下的戏剧产物,具有丰富复杂的"九七"情结内涵,在思想艺术上把香港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0年03期 No.9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史海钩沉

  • 写在家国之外:想象与凝视——以《华侨文阵》为分析对象

    朱云霞;

    以《华侨文阵》为场域,可以看清二战期间在美华人的中国情结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呈现,他们以什么样的视野和什么样的方式观照中国,如何通过对古典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文化追忆,建构起想象的文化中国。他们以身在"家国之外"的位置凝视苦难的中国,对地域文化摹写追念,表达"乡"情,不在场的中国对游离在家国之外的华人书写者而言,展现为独特景观和符号内涵。

    2010年03期 No.98 99-10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学人

  • 整合两岸,兼容雅俗——论曹惠民的学术理念

    赵庆庆;

    曹惠民教授是台港澳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创新者。本文分三个层面详析了曹惠民"整合两岸,兼容雅俗"的学术理念,指出"两岸"拓宽了中国文学的研究空间,将一度搁置的台港澳文学(后及中国以外的华文文学)纳入了中华文学的大谱系;"雅俗"的统观比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对象,反映了雅、俗文学并存、对峙的历史面目;"整合、兼容"提供了明晰有效的研究方法,围绕基本话题,比较得出大陆和台港澳文学的异同,从而揭示中华文学的嬗变规律。本文还探讨了曹惠民安之若素的"他者"意识,阐明华人文学研究需要语言、比较文学、心理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华侨史、中外交通史等多元知识,意味着学术的底气、锐气和大气。

    2010年03期 No.98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探望夏志清教授

    张凤;

    <正>感恩节去纽约与儿女吃火鸡团聚。翌日晨起去电夏家﹐夏先生敏锐如昔,电话里谈起之前出入加护病房,大病刚好。我诚心表示探望夏家,他说﹕MOSTWELCOME!一面听见他对太太王洞说﹕妈妈,张凤已经在纽约了,下午过来!

    2010年03期 No.98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