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与新加坡经验:十个关键词

    王德威;

    华语语系研究是世界汉学领域的新兴观念。语言,不论称之为汉语、华语、华文还是中文,都被视为华语语系研究的最大公约数。华语语系文化有着相当不同的情境,我们必须反省历史经验中断裂游移、众声喧哗的事实。新加坡的经验是最好的例子,我们正视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这个国家所形成的华语文化经验和记忆,可以得出不同的谱系。随着当代海外华语文化蓬勃发展,"中国"或"中文"一词已经不能涵盖人文生产的驳杂现象。本文提供十个"关键词"作为思考华语语系的人文研究与新加坡文化互动经验的切入点。

    2014年03期 No.122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风尚:以东方学家拉克洛瓦的著译为中心

    钱林森;

    拉克洛瓦作为一名杰出的东方学家,其编译的以东方,特别是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充满了浓重的中国和东方"趣味",在当时法国读者中颇具吸引力,并构成了风靡于法国18世纪初叶的中国风尚中的重要一脉。从中法文学交流发展史的传播影响看其编译的《一千零一日》,可以看到拉克洛瓦所担当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译介者,而是创作者,故而使其笔下的《一千零一日》富有自己的创作特点。源自土耳其《苦后之乐》的卡拉夫王子与中国公主的故事,经拉克洛瓦这样巧妙编译、丰富和改装,便获得了流传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给同时代和后世同类题材的作品,比如勒萨日的《中国公主》、戈齐的《图兰朵》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等以深刻的影响。

    2014年03期 No.122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十八世纪法国舞台上的中国风尚:以勒萨日的戏剧创作为例

    钱林森;

    18世纪初叶的"中国热"、"中国风",风靡法国社会文化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了法国人的文化品味,并首先在法国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文学回应。这在本世纪喜剧艺术界勒萨日等作家那里,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勒萨日在为巴黎圣—日耳曼和圣—洛朗两大集市剧院创作喜剧期间,一共写了三部有关中国题材的喜剧:《隐身阿尔乐坎》、《阿勒甘、水猎狗、宝塔和医生》和《中国公主》。勒萨日这三部中国题材戏,在法国戏剧文学中塑造了最初的中国舞台形象,适时地向西方观众展示了包括外貌、言谈、举止、语言、风俗在内的中国人信息,为西方受众提供了中国视觉形象相对完整的摹本。

    2014年03期 No.122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域外汉学

  • 文化—文本的交织——儒家经典如何成为欧洲哲学的思想源泉

    叶格正;赵娟;

    耶稣会士卫方济(1651~1729)第一次完整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给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本著作中,两种文化文本相互交织,从而使得欧洲启蒙运动早期的思想家,尤其是莱布尼兹和沃尔夫,获得对儒家哲学非常清晰的图景。因此儒家先贤们成为了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2014年03期 No.122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比较文学

  • 中国万花筒:古伯察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及其传教士立场

    庞希云;钱林森;

    古伯察是法国天主教入华遣使会会士,他于19世纪40年代用了六年时间穿越中国内地,与多个民族各阶层人士,包括各种信徒、各级官员、各类商人、平民,更多的是穷人亲密接触,写就了两部游记《鞑靼西藏旅行记》和《中华帝国纪行》。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之细之深是许多西方人无法达到的。在他的笔下,中国是一个好与坏、恶与善杂处五方的大国,但也依旧是一个落后的、残缺蛮荒的停滞的帝国。由于传教士的身份以及身处19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古伯察的"客观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修正了当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中国观"的倾向性又是不可避免的。

    2014年03期 No.12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荡向无何有之乡的轻舟:陈季同的跨文化交流愿景与书写

    周云龙;

    在译介学文化转向的脉络中,解析陈季同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跨语际改写,以及李华川对陈季同法文小说Le Roman de l'Homme Jaune的中译,凸显的是一系列潜隐的文化权力结构问题。李华川的译作《黄衫客传奇》应视为译者在本土语境中的再创造,它具有不同于原作的新的意义和文学价值。陈季同以法语/法国文化为视野和导引,以一种中西混杂的文体风格,再现了他心中的故乡,这种书写风格正是他复杂的社会文化身份和生存经验的再现。陈季同重绘"中国"图像的努力,意在文本中构建一个"无何有之乡"般的世俗"中国"形象,"反写"西方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

    2014年03期 No.122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理论前沿

  • 文学批评的尊严如何可能

    朱寿桐;

    批评家曾庆瑞教授遭遇著名笑星赵本山,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个案。对这个个案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认知文学批评的品质与现状,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尊严,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可能等问题。

    2014年03期 No.122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谈文学批评独立性的根本

    庄园;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很重要,它关系到人的主体性、自由、自我等范畴的探讨。中国大陆的学人,在20世纪普遍经历了从政治禁锢到经济开放的种种困惑,如何摆脱政治和经济的强大整合,寻找文学自身的价值,关乎到文学批评独立性的根本。身居海外的华文文学大家李泽厚、刘再复和高行健对这种思想困境有清醒的反思和应对策略。

    2014年03期 No.12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李健吾与理想文学批评的建构

    金鑫;

    从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文学批评家应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独到印象和形成条例的文学批评方法、美文式的批评文体、修辞丰富的优美文笔五个角度,来看李健吾在其批评论文集《咀华集》与《咀华二集》中对理想文学批评的建构。

    2014年03期 No.12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 古典的经验与现代文学批评文体独立性的构建

    李博昊;

    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虽未发展为独立文体,然留下了宝贵经验:批评者当在观念上重视文学批评,且要培养深厚的学力,秉持公正的态度,以使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得以发挥,独立文体的意义得到凸显。在现代文学批评文体独立性的构建中,古典的经验,或可为积极的借鉴。

    2014年03期 No.12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汉语诗学

  • 论《当代诗坛》之于“汉语新诗”的视野建构

    许燕转;

    香港、澳门诗刊《当代诗坛》从1987年创办至今已逾20年,是当前海内外汉语诗刊难能可贵的常青树。诗刊以"沟通"为宗旨,以民间立场为主,先在三维视野中力推"大中华诗歌",后又以"汉语新诗"作为当代诗坛整合性的诗学建构;以拓荒性的中英双译的实践,诗歌与系列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灵活办刊方式,沉潜、踏实地成就求经典求沟通求发展的诗学追求与工程图景。而这正体现当前汉语新诗民间诗刊难能可贵的多重视野和汉语诗学建构的自觉。

    2014年03期 No.12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诗与思——菲华著名诗人云鹤诗歌研究

    沈玲;

    云鹤的诗歌创作以七十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就思想内蕴而言,前期不少作品在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和主观化的幻想表相之下,是诗人对内心世界与情感的深度挖掘。从思想情绪来看,前期诗歌常透露出一种萧索颓唐。在形式方面诗人进行了大胆尝试。仅就诗艺而言,诗人后期诗歌总体表现不如前期,表达形式渐趋平和,但诗作立足于现实,表现容量有所增加,诗歌情感变得更为厚重。后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改变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诗艺技巧的不足。

    2014年03期 No.122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文化研究

  • 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的视觉文化研究

    李军;

    从跨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穿越沈从文的文学、绘画和学术三方面的文化实践,可对沈从文的"转业"之谜提供一种基于图像阐释、文本细读和历史考证的新阐释和新论证。沈从文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比喻成是一次针对"工具重造"的运动,他本人在工具方面的变革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一变革以沈从文在1934年用彩色蜡笔作画为标志,伴随着人生中的婚外恋情、文学创作中的色彩实验、战后政治评论中的审美乌托邦,中间贯穿着一条"图像转向"的红线,并最终导致沈从文晚年向"形象历史学家"的转型。这一"图像转向"和一个堪称"艺术家"的沈从文,将成为理解前期"作家"沈从文和晚期"学人"沈从文的桥梁。而其中透露的内在逻辑历程,存在着超越一时一地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纷争的哲学深度和意蕴。

    2014年03期 No.122 8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华裔文学研究

  • 笔尖在枫叶国舞蹈——华裔加拿大文学的起源及发展

    李晖;

    从第一部加拿大华裔文集伊始,华裔加拿大文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华裔作家们用中文、英文或法文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关注。华裔加拿大文学重构了华裔社区历史,反映了华裔面临的身份危机以及杂糅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同时也批判了加拿大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主流文化中的霸权思想。作为海外华裔文学的一个分支,华裔加拿大文学已经打破沉默,形成了加拿大文学界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领域。

    2014年03期 No.122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严歌答和北岛:回归语言的中国

    庄园;

    <正>2014年3月21日上午,澳门文学节的次场之一在澳门大学何贤中心举行,当天的主题为:写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活动有五位作家出席,除了来自巴西和莫桑比克的两为葡语作家,还有三位中国作家,严歌苓、北岛和盛可以。现场最受听众追捧的是严歌苓和北岛

    2014年03期 No.12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加华作协发布五新书

    <正>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2014年4月5日下午与温哥华中央图书馆首次合办新书发布会,五位作家陈浩泉、吉羽、陶永强、梁兆元和汪文勤介绍各自的新书,四十多位文友与读者前来恭贺和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气氛热烈。新书发布会由加华作协会长梁丽芳任主持,她强调出版一本书不容易,从构思、写作到出版,俨然过关斩将。是次新书发布会,乃加华作协与温市中央图书馆首次合办,以期在华人聚居的温哥华提升文学气氛,推动读者和作者互相激励的风气。发布会的新书有陈浩泉主编的

    2014年03期 No.122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著名诗人余光中任澳大驻校作家

    <正>2014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著名诗人、澳门大学荣誉博士余光中教授受澳大及澳门基金会邀请以文学艺术界杰出人士驻校计划作家身份进驻澳大,展开一系列的访问、讲学、交流和写作活动,推动澳大校园文化发展,活跃澳门的文学艺术氛围,对提升澳门在汉语世界的文化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余光中教授在澳大以《旅游与文化》为题作了首场讲演,吸引众多师生以及澳门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与。在为期一个月的驻校计划中,余光中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澳门文学节作

    2014年03期 No.12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举行少数族裔作家交流会

    哈悦;

    <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于北美少数族裔文学,正如同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之于多样多元的北美文学一样,相互好奇,相互倾慕,这是来自地球东西方的两个不同的群体,这是来自古老国度和信大陆的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由于最亲爱人群中都是属于少数的几个声音,由于身份认同中的那些

    2014年03期 No.12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