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裔文学研究

  • 汤亭亭的图像叙事与空间意识的转变

    董晓烨;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汤亭亭的创作体现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走向。她早期的小说《中国佬》和后期的诗集《我爱我生活的广阔空间》都呈现出鲜明的图像叙事特征和突出的空间意识。文本中既有直接展示的印章、绘画和书法图像,又有借助空间并置、迁移和转换绘制的物理和心理图式。无论是本质主义式的,还是隐喻式的图像叙事都在扩大文本空间的同时,增强了文本的隐喻意义。从图像叙事和空间意识两个角度入手,对上述两部作品的图像叙事进行并置研究,观照图像叙事和空间意识的密切关系,就会发现汤亭亭的创作意图发生了变化,由此思考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当下性,以及华裔美国作家从主张"宣称拥有美国"到跨民族和文化的飞散思想的转变。

    2021年06期 No.16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哈金的英语书写及离散写作困境

    周启星;

    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继康拉德和纳博科夫之后,开创了非母语移民作家用第二语言书写的新道路。哈金的创作在英语文学中熔铸汉语思维和表达,并在文本中还原了离散群体(diaspora)的族裔语言,坚持"可译性"的文学实验,为离散书写(diasporic writing)开辟了文学范例。我们可以哈金的写作实践来进一步考察当代离散作家的写作困境:一方面,如何能在语言的移植中做出真正的创新,同时在母语和第二语言文学中都探索出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如何同时处理来自母语和第二语言读者的阅读期待、历史背景、知识体系和审美品位,平衡两种历史文化、语言系统、文学传统建构起来的参照体系。

    2021年06期 No.16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林宝音小说中“拟神话”的原型批评

    赵志刚;王珍珍;

    新加坡华裔作家林宝音在其女性主义代表作《女仆》和《泪痣悲情》两部小说中,以拟神话的形式创设了"经血"和"泪痣"两个文学意象,并借此追溯了女性禁忌的文化根源,讽刺了新加坡父权制文化传统的荒谬,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两则拟神话生发于新加坡多元文化语境,体现出混杂性文化书写的特点,彰显了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本土性。

    2021年06期 No.161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对中西文化的省察贯通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之思——程抱一小说中的回归意识探析

    王嘉源;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致力于在写作中建立超越国别的文学观,寻找中西文化的交集和互补之处,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创造出崭新文化境地。他的思想植根于道家理念等中国文化,亦受基督教、奥菲斯神话等西方思想影响,体现贯通中西特色。"回归"这一主题在他三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主角的毕生追求,也寄托着其对宇宙、爱、灵魂等普世命题的深入思考。在程抱一小说中,回归理念源于中国道家"天道循环"宇宙观,亦超越地理含义,意味在精神上回到母胎、回到有女性和爱的地方,颇具宗教色彩。他还结合自身灵魂观,认为回归是变化和升华,是灵魂朝向更为理想的"大开"境界。通过对回归意识的独特阐释,程抱一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借助对异质文化的体悟加强了对自身文化传统价值的把握,在省察贯通中西思想基础上开创全新哲学理念,体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之思。他笔下的"回归"因而呈现出"中国与海外"的文学新格局,是一种具备相互开放性的"回归"。

    2021年06期 No.161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澳华文学研究

  • 澳洲鄂籍作家的风景叙事和意义生产——以张劲帆、欧阳昱和韦敏的作品为例

    裴蓓;

    澳华文学的崛起是上世纪海外华人文学的一大景观。国内澳华文学研究历经30余年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近年来受到文学地理学的启发,一些学者突破研究范型的自我设限,为澳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方法。鄂籍澳华作家张劲帆、欧阳昱和韦敏的作品,虽代表当代澳华文学的三种创作策略,即"经典写作"、"创生写作"和"当地写作",但其中均能觅得一条风景叙事的伏脉。作家的风景叙事赋予地方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人—地—情"的紧密编织让不同的文化立场经由风景发声。这种风景意义的生产既源自作家天生"存在中的身份"和故乡的情感记忆,又围绕持续更新的"生成的身份"和异乡的情感体验纵深推进,铺设出一条澳华文学风景阐释的新路径。

    2021年06期 No.161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20世纪90年代澳华报刊中的小说创作及澳华作家的兴起

    王晓燕;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华文报刊中的小说创作崭露头角,这与澳华报刊在文学发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中国留学生主体创办的华文报刊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及被接受过程中为澳华小说的出现建构了重要的文学场域;另一方面,90年代澳华报刊中的小说创作在内容题材、语言形式、文体风格方面为澳华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作为文学重要的表现形式,澳华小说在丰富澳华文学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澳华作家群的兴起。

    2021年06期 No.16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作家作品研究

  • “时与光”:徐訏小说时空论

    闫海田;

    自五四新变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因受写实主义的局限而在时空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多数只呈现为单一的现实时空。但徐訏是个例外,其小说时空造境复杂而深邃,殊异于其同时代作品,近来,这已引起研究界的瞩目。王璞曾将《荒谬的英法海峡》与《枕中记》的"时空"进行比较,可惜只在注释中一笔带过。而从其认为《荒谬的英法海峡》犯了写梦小说两条大忌的观点来看,她并未真正注意到《荒谬的英法海峡》在将中国古典小说时空结构进行现代转化的艺术成就。另一个注意到徐訏小说在时空结构上力辟蹊径的是陈旋波,他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分析《荒谬的英法海峡》,这虽凸显出徐訏小说的现代主义成分,但也忽视了徐訏对中国古典小说时空艺术的借鉴。显然,厘清这些研究角度,对建构中国本土批评理论有很大意义。

    2021年06期 No.161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地理女性主义与聂华苓的华文文学书写

    刘玉杰;

    聂华苓的华文文学创作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空间转向两种重要的人文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她对女性主义与地理空间的双重关注与有机融合,构成了地理女性主义的新视角,旨在解构父权制中性别与地理空间之间的伪自然构造,消解厌空症、厌女症两种思想症状,还原各自的无辜状态,从而促进女性自由。聂华苓的地理女性主义文学书写作为一种样本,揭橥了女性如何通过地理实践获得女性自由。先藉由"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主义传统范式,开掘出分属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的三重女性围困地理。继而承袭"娜拉出走"的女性主义经典隐喻,发展出苓子之走、桃红之逃、莲儿之连与联的女性移动诗学。

    2021年06期 No.161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 异乡人、历史记忆、叙事迷宫——薛忆沩小说创作论

    王晨晨;

    薛忆沩小说的主体建构以八十年代个体意识的觉醒作为历史起点,在文学经验的扩张、游曳中提供了开放、流动的想象力,为一代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追求提供了"见证"。从《遗弃》到《希拉里、密和我》,叙事主体实现了由"本土异乡人"到"世界异乡人"的转变,从自我探索的"精神迷思"通往全球化的"异域迷宫"。作家主体的地理跨越也与其笔下的小说人物呈现出互相形构的历史进程,借助历史记忆的召唤与叙事迷宫的营构,演绎出全球化语境下都市人的内心奇观与历史变奏。

    2021年06期 No.161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张爱玲研究

  • “内地”、“家”与“太虚幻境”——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异乡”书写

    王胜群;

    1946年的异乡之旅,不仅是张爱玲生涯中鲜有的中国乡村之行,也是其重要的情感之旅。《异乡记》通过"深入内地"、"回家来了"与"重到‘太虚幻境’"等叙事者对空间的不同体认与表述,提示了"异乡"的多维面相:既是作为城市与现代文明对立面的"他乡",又是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原乡",同时也是叙事者内心隐秘所营构的"梦乡"。如此缝合了乡村经历、民族文化想象和个人情感记忆等多重叙事线索的异乡,构成了张爱玲文学版图上又一个意义非凡的座标。

    2021年06期 No.161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 “半生缘,两地书”——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书信新探

    李璐;

    2020年,宋以朗整理出版了张爱玲与她后半生"最好的朋友"宋淇和邝文美之间的全部往来书信,共736封,跨四十年,逾六十万字,时间跨度与通信数量远超以往刊布的张爱玲与其他友人的通信,对于研究四十年代"上海时期"之后更全面的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世界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在梳理张宋书简的时间分布和对读张爱玲与赖雅、夏志清、庄信正等人的书信之后,本文尝试归纳张宋书简的特点及研究空间,考察张宋的交往走向,并一窥张爱玲"旅美时期"的创作和生活状况。

    2021年06期 No.16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 张爱玲在《二十世纪》的英文散文及其自译研究

    林婉清;林强;

    1943年张爱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了9篇散文,并自译其中5篇为中文。张爱玲的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有其一贯性,但《二十世纪》中登载的影评为我们展现出其写作风格的批判性可能。自译涉及到语际之间的转换,而这一过程绝非是透明性的。通过自译,中英文版本的衍异也揭示出张爱玲创作和翻译中的主体性与"自我东方主义"的双重面向,并由此泄露出张爱玲身份认同上的暧昧性。

    2021年06期 No.161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译介与传播

  • 和刻本《明七才女诗集》考

    郎洁;

    《明七才女诗集》出版于日本江户中期,是以明刊本《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为原本删减改编而成。它的出版首先得益于徂徕学派推动下的明后七子热、明诗热,也离不开当时的女性汉诗人的成长以及汉学家、汉诗人对女性的汉诗创作、出版的赞赏与支持。它的出版也客观上推动了江户中后期的女性汉诗人的成长,对她们的汉诗创作产生了影响。

    2021年06期 No.16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 《三国演义》在日本近世的传播与接受——以《通俗三国志》和《太平记》的交涉为中心

    张静宇;

    《三国演义》在日本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标志是《通俗三国志》译本的诞生。《通俗三国志》在语言表达、思想层面都借鉴了军记物语《太平记》,是归化翻译的成功典范。根据《太平记》改写的汉文小说《太平记演义》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其思想与蜀汉正统论一致,也契合了日本近世的南朝正统论。德川幕府不断推崇忠臣楠木正成,将其比拟为日本之诸葛亮,建构了与"刘备—诸葛亮"类似的理想君臣组合"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三国演义》在日本近世的广泛传播与接受对我国文学经典的海外传播有启发意义。

    2021年06期 No.161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名家年表

  • 主持人语

    刘俊;

    <正>从事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者,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扰:资料匮乏。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也由于现实的种种限制,研究者要想获得境外的研究资料,殊非易事。虽然现在由于经济翻身,交流增多,出版繁荣,网络发达,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资料,相较于几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已有所积累,但比起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研究者们在进行研究时,苦于研究资料的捉襟见肘并深受其限制,还是显而易见的。

    2021年06期 No.161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 林海音文学年表

    程彩霞;

    <正>191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十八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取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父亲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亲黄爱珍,台湾板桥人,祖籍福建同安。1921年本年,举家从日本迁回台湾,父亲到北京的日文报纸《京津日日新闻》工作。跟随母亲先后在头份及板桥居住。二妹秀英在头份出生。1923年3月,父亲回台湾接家人到北京,跟随父母在基隆登上日本轮船"大洋丸",在船上遇见连雅堂。二妹秀英和两位同父异母姐姐清凤、昭凤留在台湾。

    2021年06期 No.161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