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丰楠;
1950年代到1970年代吴鲁芹经历了从访美学者到工作定居的美国生活,此期间他笔下的美国人形象各有侧重点,具有差异性,呈现出五十年代认同肯定,七十年代更为中肯客观的特点。这与他身份视角转变、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华文化身份的认同密切相关。吴鲁芹始终以“自我”为出发点,通过对“他者”进行观察去感知美国人的民俗文化,从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形象。
2022年03期 No.164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张益伟;
哈南的小说承继了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在技术上惯于使用迂回叙事这一方法,在跨文化视域中讲究介入对民族性伦理的思考的深度,注重挖掘那些隐匿的伦理元素的分布及其跨民族的兼容性。小说以文物、情感为媒,不断开拓中国和日本两种记忆图谱的题材边界,娴熟高超的技术处理使得意绪化、丰盈性、立体性成为小说的风格标识,表现出哈南作为一个小说家具备的极强的艺术感受力。
2022年03期 No.16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 陈寿琴;
从重庆、长江三峡走向世界的女作家虹影,她的小说从不同维度体现出中国生态思想的旨趣。以她的长篇小说《孔雀的叫喊》为例进行分析,该小说形象地讲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虹影的这部小说通过不同的发展观念、人生态度、生态思想的互辩互动,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凸显了中国生态思想所追求的大和谐观念;通过自然生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书写,社会生态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强化了作家主体精神、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和谐共融的生态审美观。
2022年03期 No.164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刘德胜;
《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重要的小说之一。它的主体部分是一封书信,是以白求恩为原型的怀特大夫“写作风暴”的产物。其最大特征便是激情。后来,薛忆沩又对这篇小说进行了重写,在用词、句式、内容等方面做了很大修改,文本体量也得到很大增加。重写版不是维持、弱化或者消解原有的激情,而是将之推向更高的强度,可以说是激情的再激情化。而小说的激情书写和再激情化重写之所以能够艺术地成立,乃在于包括书写环境、诱因触媒、动力机制、体裁形式和书写内容等多种因素为之提供了坚实依据。通过挑战语言极限的重写,薛忆沩将小说的艺术质量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2022年03期 No.16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