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香港文艺期刊研究

  • 并非只有“时差”的香港新文学:《铁马》综论

    王芳;

    香港新文学与大陆文坛之间仅有“十年时差”已成定论,这种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香港文学的在地性。通过《铁马》几位作者的回忆,可见在香港真正引起回声的不是鲁迅,反而是胡适的白话文论点,这与香港受殖民统治的境遇息息相关,同时,此时香港新文艺界的都市趣味决定了他们主动关注和接收的是上海带有都市气息的文化辐射。此外,本文具体探讨了《铁马》和《岛上》刊物无法维持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亦关注到《铁马》“咖啡店”栏目中一直被目为“宣言”的文章,其实呈现的是一种大陆和香港文化的错位和混杂。

    2022年03期 No.164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野草》系列刊物与1940年代的文艺领导权之争

    刘奎;

    《野草》系列期刊是1940年代重要的文学期刊,该刊集结了夏衍、聂绀弩、秦似等左翼文化人,在鲁迅之后继续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巩固左翼的文化领导权,该刊先后集中开展三次批判:一是批判战国策派,弘扬民族主义。二是批评自由主义。在冷战格局下,批判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对沈从文的文艺和思想的批判,介于批判战国策派与自由主义之间。三是积极传播延安文艺思想,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国统区的整风运动。该刊对战国策派和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左翼文艺争取并逐步取得国统区文艺领导权的过程,自我批评是左翼文艺权势的内部重构,也是延安文艺思想确立全国性文化与思想领导权的一环。

    2022年03期 No.164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文综》与流动的华文文学

    汤俏;

    《文综》作为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的会刊,以其世界视野观照华人作家的创作与研究。通过追溯其创刊的缘起、办刊宗旨、发行状况以及对刊物具体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综》多年来以文学为阵地接纳、组织流散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作家,始终秉持“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文坛”的宗旨,为促进华文文学的发展、加强海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联络,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交流融合的多族裔共生的“接触区”,体现出华文文学在新世纪的流动性与多元性特色,在香港文艺期刊中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

    2022年03期 No.164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作家作品研究

  • 1950年代与1970年代吴鲁芹散文中的美国人形象研究

    邹丰楠;

    1950年代到1970年代吴鲁芹经历了从访美学者到工作定居的美国生活,此期间他笔下的美国人形象各有侧重点,具有差异性,呈现出五十年代认同肯定,七十年代更为中肯客观的特点。这与他身份视角转变、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华文化身份的认同密切相关。吴鲁芹始终以“自我”为出发点,通过对“他者”进行观察去感知美国人的民俗文化,从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形象。

    2022年03期 No.164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迂回叙事中的伦理质询与记忆图谱——哈南小说论

    张益伟;

    哈南的小说承继了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在技术上惯于使用迂回叙事这一方法,在跨文化视域中讲究介入对民族性伦理的思考的深度,注重挖掘那些隐匿的伦理元素的分布及其跨民族的兼容性。小说以文物、情感为媒,不断开拓中国和日本两种记忆图谱的题材边界,娴熟高超的技术处理使得意绪化、丰盈性、立体性成为小说的风格标识,表现出哈南作为一个小说家具备的极强的艺术感受力。

    2022年03期 No.16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虹影小说分析——以《孔雀的叫喊》为例

    陈寿琴;

    从重庆、长江三峡走向世界的女作家虹影,她的小说从不同维度体现出中国生态思想的旨趣。以她的长篇小说《孔雀的叫喊》为例进行分析,该小说形象地讲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虹影的这部小说通过不同的发展观念、人生态度、生态思想的互辩互动,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凸显了中国生态思想所追求的大和谐观念;通过自然生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书写,社会生态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强化了作家主体精神、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和谐共融的生态审美观。

    2022年03期 No.164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激情的再激情化——薛忆沩《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的重写

    刘德胜;

    《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重要的小说之一。它的主体部分是一封书信,是以白求恩为原型的怀特大夫“写作风暴”的产物。其最大特征便是激情。后来,薛忆沩又对这篇小说进行了重写,在用词、句式、内容等方面做了很大修改,文本体量也得到很大增加。重写版不是维持、弱化或者消解原有的激情,而是将之推向更高的强度,可以说是激情的再激情化。而小说的激情书写和再激情化重写之所以能够艺术地成立,乃在于包括书写环境、诱因触媒、动力机制、体裁形式和书写内容等多种因素为之提供了坚实依据。通过挑战语言极限的重写,薛忆沩将小说的艺术质量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2022年03期 No.16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流俗地》研究

  • 作为方法的“盲”——论黎紫书的《流俗地》

    胡星灿;

    《流俗地》是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黎紫书的最新力著,在书中,作者通过盲女古银霞的生命经验勾勒了马来西亚华族社会及其纷繁历史。其中,“盲”是理解《流俗地》的关窍:首先,“盲”是一种边缘表征,它是主人公所负累的“盲人身份”、“马华身份”、“女性身份”的集中体现,同时,“盲”亦是一种解构力量,它对边缘性的内涵与外延予以审视,甚至消解;其次,“盲”既概括了马华民间社会所承受的权力宰制,同时蕴含着躲避宰制的逃逸路径;最后,“盲”还是当代马华历史“寓言化”的体现,其中容纳着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总之,“盲”作为一种方法被植入到《流俗地》中,而通过探寻“盲”的意涵,可以看出黎紫书对边缘、权力、历史等问题的沉思。

    2022年03期 No.164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看不见的地方如何呈现“俗”与“变”——论《流俗地》对地方感的营构

    朱云霞;

    黎紫书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作家,与享誉盛名的赴台马华小说家对离散经验的表述不同,她更注重立足马华本土表现在地性,长篇新作《流俗地》最突出的特点,也在于书写地方的角度、营构地方感的方式尤为独特。论文认为《流俗地》以盲女作为叙述主体,通过家庭性话语、可对话空间、坊间意识营构的是和见证式时空叙事相对应的另一种地方感,叙事在“不见”与“洞见”之间沉潜,是作者试图不带标签或偏见地呈现地方变迁背后不同个体/群体的情感归属与文化经验,探寻多元对话、包容与救赎的可能,既是对个人创作的超越,也是努力为马华文学寻求创新的表现。

    2022年03期 No.16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 论马华作家黎紫书《流俗地》的空间叙事

    岳寒飞;

    黎紫书是新生代马华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小说创作多以暴力、死亡、恐怖、黑暗等元素为特征,擅于在阴郁逼仄的空间里尽情描摹世俗人生的百态欲望和生存焦虑。黎紫书长篇新作《流俗地》一反其在《告别的年代》中的后设技巧,回归写实主义创作路径,但在借由空间叙事来传递人情世情的方面显然保持了某种延续性。本文试图从《流俗地》中的多维空间描写入手对小说进行释义,分析黎紫书在空间叙事背后对成长、两性、人性的反思,及其对马华社会华人境遇、伦理观念与族群历史的曲折探索,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流俗地》的价值进行评断。

    2022年03期 No.164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史论

  • 澳门文学发展脉络

    姚京明;

    本文旨在对澳门文学的缘起、概念、多元特性和主要作家进行梳理和介绍,同时对澳门文学的概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并特别强调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门户之一,以中葡双语写作形成的多元性是澳门文学重要的特点,以往论者在论述澳门文学时对此不够重视,甚至有所忽略,如果是这样,澳门文学将是不完整的。

    2022年03期 No.164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6K]

汉学家研究

  • 宇文所安的征兆诗学与杜诗新诠

    胡旻;

    宇文所安于1985年出版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迄今已逾三十载,而学界却仍竞逐其中所谓“非虚构诗学传统”,激论中西诗歌虚实之辨。本文另辟蹊径发掘宇文所安的征兆诗学:中国诗是世界的征兆,诗歌揭示世界之模式。该诗学脱胎于刘勰和刘若愚相关理论,“征兆”关涉气类感通原理,旨在论证诗歌与世界相互感应“,世界之模式”即指中国阴阳观,故诗与世界同构并蕴含二元对比模式。宇文所安据此思路,寻绎杜甫诗歌中“多”/“一”“、稳定”/“流动”“、内”/“外”张力结构,颇具新意。

    2022年03期 No.164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0K]

学者研究

  • 个性鲜明的赫耳墨斯式研究者——古远清的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白杨;马佳慧;

    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古远清教授的治学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以活泼的语言和突出的对话意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台港文学史撰写和台港地区现代诗歌的研究等方面,他著述颇丰,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022年03期 No.16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0K]
  • 自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之城的古远清教授

    凌逾;

    古远清教授自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城堡,笔耕不辍,撰写和主编了60多部著作,1000多篇文章,几十年坚守学术,致力于夯实“著述+学科”的地基、搭建“独家+团队”的架构、希冀构筑“曲高+和众”的殿堂,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2022年03期 No.164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1K]
  • “海纳百川”之后,应如何?——刍议古远清先生的华文文学观及其新著《世界华文文学概论》

    沈庆利;

    古远清先生的新著《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一书,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思维敏锐、举重若轻的学术功力。该书观点新锐、文笔轻盈,系统阐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华文文学观。该华文文学观与杜维明等海外华人学者全球性、世界性的“文化中国”情怀一脉相承。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远清对“境外华文文学”概念的认同,这一概念既不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过于冗长,又避免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名不副实”。“境外华文文学”是一扇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暨海外社会进行文学、文化交流的窗口,也可作为与中国大陆文学与文化发展相对应的重要参照系。

    2022年03期 No.164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 学科话语与民间话语——《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的“双语”建构

    丁萌;

    《世界华文文学概论》是古远清先生于八十华诞之际献给学界的力作,在世界华文文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质疑中,试图从学科建设入镜以匡名立帜。本文聚焦话语范式,尝试从学科话语与民间话语切入,阐明此著的“双语”建构。学科话语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核心与研究价值的品格归纳,具体可从边界定位、认同聚焦与价值评估三个关键词来阐明学科话语。而民间话语基于跨界视域下学科间的有机互动,致力于为流散、漂泊与移动的华文作家主体提供扎根于民间的多维体验与根性认同,其肌理可从对话机制、调和功能与审美参照三个方面来阐明。最后对《概论》在学科话语及学科建设上的贡献与不足稍作评议,并基于“双语”建构的探索,希冀世界华文文学能在适度跨界与本土回归中寻求造血激活。

    2022年03期 No.16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