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凤;
美国华裔新生代女性作家英文作品中的中国关系空间呈现出一种异于以往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关系空间的风貌,这与新生代作家们的思辨性思维和文化底色的自信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华裔新生代女作家的英文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关系空间,主要涉及家庭关系、教育关系和我与“祖国”的关系。在美国华裔新生代女性作家的英文作品中,中国关系空间既是这几种社会关系相互碰触、相互对位的场所,同时也是它们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场所。因而,无论是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教育关系中的中西教育理念关系与教育空间的关系,或是我与“祖国”的关系中的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在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上,都呈现出互抗互通的二重性特征。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征,从而在作品中立体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生成的中国关系空间的张力,正是这些作品的独特之境。
2022年04期 No.165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王绍平;胡加林;
《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以独特的幽灵叙事视角,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书写兰那南夷部落的历史伤痛与悲惨记忆,再现了美国华裔群体的历史伤痕。从小说南夷部落的历史中看到美国华裔历史的踪迹——官方排斥、压迫、歧视与暴力等等,被排斥的群体渴望受到官方认可,回归主流文化。通过南夷部落的历史叙事,作者意在为边缘群体发声。历史融合想象、时空错置,作品得以重现历史、修正历史,打破历史对美国华裔沉默和忽视的不公,找回失去的少数族裔话语权,进而从南夷部落的一系列遭遇中找到华裔历史的现世隐喻,以此颠覆美国官方历史叙事,唤醒族裔意识,重建华裔史。
2022年04期 No.165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纪翠萍;
华裔作家游朝凯在新作《唐人街内部》中,通过并置叙事模式交错构建了多个文本空间。参照福柯的“异托邦”和“微观权力”哲学理论,反思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空间隐喻:以白人男性为权力中心的美国主流社会,已经成功构建起一个针对亚裔群体的地理、话语、社会和心理等多层面的异托邦空间网络,并利用微观权力对之实施规训和自我规训。亚裔美国人需要重新定位自我身份空间,并联合其他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以对整个规训权力体系产生影响。
2022年04期 No.165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汪顺来;
当代华裔美国传记小说家伍慧明常以华人移民历史为题材,剖析美国种族主义移民政策对华人的精神伤害。她的第一部传记小说《骨》以唐人街移民家庭的悲剧为线索,探究排华法案对华裔几代人命运的灾难性影响;其另一部传记小说《望岩》延续了《骨》的主题,进一步挖掘种族主义给华人群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伍慧明在小说中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发掘早期华人移民心中挥之不去且无法言说的创伤记忆。她将精神创伤进行幽灵化处理,书写美国华人移民的幽灵意象,展现其“怪异”的心理空间和边缘化的幽灵身份,旨在揭示美国种族主义政治的实质,重写那段被美国官方有意忽略的华人移民史。
2022年04期 No.16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