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香港文学研究

  • 二十世纪下半叶儒家思想通俗化中的革命因素——作为一条隐秘线索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

    冯子龙;

    从创作缘起和价值观来看,香港新派武侠小说最初应该被看成香港左派文学的一种,是内地为了扩大在香港市民阶层的影响力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由于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不得不把革命价值观和儒家价值观结合在一起,避免和港英当局发生冲突。随着金庸的出走,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价值观内核转向深化儒家价值观。这种结合了革命价值观的儒家价值观以通俗文学和流行文化为载体,在20世纪下半叶的华人社群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是现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一条隐蔽线索。

    2022年04期 No.165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跨代共同体:论西西“白发阿娥”系列小说的代际叙事

    许慧楠;

    “白发阿娥”系列小说是关注现实生活、传递家国温情、建构身份认同的香港书写。小说以“移民·老者”的双重视角呈现不同时空对代际的塑造和影响,突出相连相系的血脉、文化和命运是香港人实现代际共融的基础。小说聚焦香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代际互动,展现了在转型时代的快速变化和多元文化经验的复杂对话中凸显出来的代际差异与隔膜,用面向现实的代际叙事为香港的人文建设探索出一条根植于中华意识、又包容多元经验、且不脱节于现实生活的发展道路。在推动代际凝聚、深化陆港联结的长远眼光下,西西建构了一个延续过去、面向未来的“跨代共同体”,对中华文化的代际传承和香港文化的未来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2年04期 No.16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平衡与超越诗学的实践——《脚注》的多重空间与香港文学新的可能

    颜敏;

    Footnotes(《脚注》)是香港作家唐睿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对香港安置区的声色描摹与记忆重现、在正文与脚注之间进行的叙事实验,呈现了一种平衡与超越诗学。作者是以后来者的优势进入香港历史叙事,对习常的宗教、物象和语言等多种写作元素传承翻新,在对立面的平衡中探寻文化阐释的新可能,它看似应时实则挑战时流,以深入其间又出乎其外的策略,开拓了富有张力的文学空间,回应了香港文学的多重问题,敞开了新一代香港作家对于宗教、物象、语言与文学的辩证意识,显现了香港文学新的可能。

    2022年04期 No.165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华裔文学研究

  • 美华新生代女性英文文学的中国关系空间二重性

    王金凤;

    美国华裔新生代女性作家英文作品中的中国关系空间呈现出一种异于以往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关系空间的风貌,这与新生代作家们的思辨性思维和文化底色的自信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华裔新生代女作家的英文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关系空间,主要涉及家庭关系、教育关系和我与“祖国”的关系。在美国华裔新生代女性作家的英文作品中,中国关系空间既是这几种社会关系相互碰触、相互对位的场所,同时也是它们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场所。因而,无论是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教育关系中的中西教育理念关系与教育空间的关系,或是我与“祖国”的关系中的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在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上,都呈现出互抗互通的二重性特征。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征,从而在作品中立体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生成的中国关系空间的张力,正是这些作品的独特之境。

    2022年04期 No.165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历史、话语、隐喻:论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

    王绍平;胡加林;

    《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以独特的幽灵叙事视角,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书写兰那南夷部落的历史伤痛与悲惨记忆,再现了美国华裔群体的历史伤痕。从小说南夷部落的历史中看到美国华裔历史的踪迹——官方排斥、压迫、歧视与暴力等等,被排斥的群体渴望受到官方认可,回归主流文化。通过南夷部落的历史叙事,作者意在为边缘群体发声。历史融合想象、时空错置,作品得以重现历史、修正历史,打破历史对美国华裔沉默和忽视的不公,找回失去的少数族裔话语权,进而从南夷部落的一系列遭遇中找到华裔历史的现世隐喻,以此颠覆美国官方历史叙事,唤醒族裔意识,重建华裔史。

    2022年04期 No.165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异托邦的权力之思:《唐人街内部》的空间隐喻

    纪翠萍;

    华裔作家游朝凯在新作《唐人街内部》中,通过并置叙事模式交错构建了多个文本空间。参照福柯的“异托邦”和“微观权力”哲学理论,反思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空间隐喻:以白人男性为权力中心的美国主流社会,已经成功构建起一个针对亚裔群体的地理、话语、社会和心理等多层面的异托邦空间网络,并利用微观权力对之实施规训和自我规训。亚裔美国人需要重新定位自我身份空间,并联合其他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以对整个规训权力体系产生影响。

    2022年04期 No.165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伍慧明传记小说的幽灵批评

    汪顺来;

    当代华裔美国传记小说家伍慧明常以华人移民历史为题材,剖析美国种族主义移民政策对华人的精神伤害。她的第一部传记小说《骨》以唐人街移民家庭的悲剧为线索,探究排华法案对华裔几代人命运的灾难性影响;其另一部传记小说《望岩》延续了《骨》的主题,进一步挖掘种族主义给华人群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伍慧明在小说中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发掘早期华人移民心中挥之不去且无法言说的创伤记忆。她将精神创伤进行幽灵化处理,书写美国华人移民的幽灵意象,展现其“怪异”的心理空间和边缘化的幽灵身份,旨在揭示美国种族主义政治的实质,重写那段被美国官方有意忽略的华人移民史。

    2022年04期 No.16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陈映真研究

  • 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以知识分子批判为中心

    易文杰;

    从“内在台湾的中国思想史”视野来看,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接受与发展不仅体现在第一卷(1959-1964)中,也体现在第二卷(1964-1967)中,继承与发展鲁迅的知识分子批判传统:一、都批判西潮涌入之际失落“诚”与“爱”的“伪士”现象,借此反思启蒙。二、对个体现象关联的外在社会制度环境与历史结构,如对世界史中的知识分子殖民性问题进行批判。陈映真继承鲁迅的“半殖民地”批判与“弱小民族”关怀,基于台湾社会特定的双战结构,对“留美热”和东西二元对立的迷思进行新殖民主义批判。总的来说,陈映真的知识分子批判较之七十年代黄春明等人的乡土小说具有超前意识:通过自我反省反击“亲美”的神话,对我们今天走出东西二元对立的迷思仍具有意义。

    2022年04期 No.165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壕堑战”——性/两性问题与陈映真《华盛顿大楼》的“常”与“变”

    曾笏煊;

    本文将《华盛顿大楼》系列放置于台湾战后社会语境和陈映真文学创作脉络中加以考量,认为该系列中的性/两性问题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联结,既延续又发展了早期小说通过性/两性问题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左翼理想主义的探讨,并呈现出对跨国资本主义时代新兴症候的反思。该系列的女性书写反映出第三世界女性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结构性位置和困境,其境遇由国族、性别、阶级等诸多结构关系相叠加而形成,她们比男性更具反抗的能动性,但这只能延缓却无法阻止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该系列延续了早期小说借由性/两性问题对男性主体展开批评的反思路径,但这一时期具有朴素国族意识或禁欲主义倾向的男性主体与左翼理想逐渐脱钩,也回避了质疑台湾“内战·冷战”历史结构的困难。该系列在社会批判和艺术审美两个层面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詹姆逊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严重分裂甚至二元对立。

    2022年04期 No.165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文本复现与历史反思——陈映真与黄锦树同名小说《山路》对比谈

    盛颖东;

    台湾作家陈映真和旅台马华作家黄锦树都分别以《山路》为题进行过创作,两部作品创作的时间虽相隔三十余年,但同是对社会的“发言”,且在文学意象、人物形象设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黄锦树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陈映真作品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本文将从对陈、黄二人《山路》中的文本意象、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对比,发现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深入探究黄锦树另写《山路》的用意所在。

    2022年04期 No.165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陈映真作品在当代英语世界译介历程简述——由《陈映真全集·著作年表》的疏误说起

    张晓婉;

    2017年台湾人间出版社编纂的《陈映真全集》,贡献极大。其中《著作年表》全面整理与系统考校陈映真的著述轨迹,并首次正式呈现作品的翻译出版情况。但是在迄今唯一的陈映真小说英译专集《在家流亡》的出版时间上存有疏误。陈映真作品在当代英语世界的翻译可以追溯至1976年小说《第一件差事》的英译发表。1980年代初期,有4篇小说(除去重复)收录在重要的文学选集与翻译杂志中,其中学者刘绍铭较早注意到陈映真作品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给予力荐。1986年米乐山的《在家流亡》出版问世,译者米乐山不仅肯定陈映真作品的社会意义,而且更关注其作品的美学特点。1990年代以来,陈映真作品的英译活动陷入低潮,似乎只有《山路》备受译者的青睐。近年来,台湾学者陈光兴等共同主编的《亚际文化研究》制作了陈映真的作品翻译计划,希望再次推动其作品与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阅读。

    2022年04期 No.165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比较视野

  • “眷村一代”和“眷村二代”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以《台北人》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例

    吴霜;

    本文以白先勇的《台北人》与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选本,分析《台北人》中的“眷村一代”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的“眷村二代”在台湾生活过程中有关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在对眷村从兴建到消失的历史过程以及眷村文学的概念与兴起原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历史背景与研究文本相结合,深入探讨以《台北人》为代表的“眷村一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大陆原乡的怀旧与陆台身份的迷茫,和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代表的“眷村二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眷村的逃离与逃离之后的眷恋。而在矛盾与变迁的背后,是眷村后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点,并由此构成了眷村后代既深爱台湾又怀念大陆的独特而小众的身份认同。

    2022年04期 No.165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译介与传播

  • “的中敝国现实”:《改造太太》与1950年代香港文学外译

    刘韵柔;

    1953年,香港作家黄天石作品《改造太太》的日译本在东京出版,这一香港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实例却一直为学界忽略。1950年代初期日本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上,而《改造太太》作为一部刻画香港社会青年男女恋爱现状的言情小说,并不符合日本学界的旨趣,所以《改造太太》在选材上有其特殊性,值得学界关注。勾连1950年代历史报刊、译者序言等材料可以发现,《改造太太》的日译不仅是1950年代香港文学向外传播的例证,更代表着中国文学日译史被忽略的潜流。

    2022年04期 No.165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述评

  • 语境中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张松建学术研究述评

    苏玉鑫;

    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的学术著作为论述主线,考察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领域研究中所运用的“文本、理论与历史”三重语境化的研究方法,发掘其跨文化研究中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比较意识和犀利的批评意识,探寻其对当下致力于中西文学、文化交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年轻学者所具有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2022年04期 No.165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名家年表

  • 聂华苓文学年表

    俞巧珍;

    <正>聂华苓:作家。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编辑,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创办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25年1月11日,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1927年本年,弟弟聂汉仲出生。1929年本年,从俄租界搬到日租界大和街。入汉口市立六小。1930年本年,武汉事变后,桂系被国民党击溃,为躲避国民党特务抓捕,聂华苓一家避往上海。1931年本年,随父母避难北平。1932年本年,弟弟聂季阳出生。1933年本年,妹妹聂华蓉出生。

    2022年04期 No.165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