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记忆与亚太视野:论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A Painful Memory and an Asian Pacific Perspective: On Chen Yingzhen's Writing of the 'Japanese' Soldiers of Taiwanese Origin
陈冉涌;
摘要(Abstract):
对东亚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考是贯穿陈映真(1937-2016)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表现之一便是他对于台籍日本兵的关注。台籍日本兵不仅集中体现了台湾战前战后历史的种种复杂性,对这一群体的评价起落,也集中展示了战后亚太地区多边政治势力的运作与角力。基于此,本文将对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做历时性分析,指出陈映真的历史思考中所包含的左翼亚太视野。
关键词(KeyWords): 台籍日本兵;太平洋战争;殖民地伤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陈冉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蔡锦堂:《战争体制下的台湾》,台北:日创社2006年版,第121页。
- (2)周婉窈主编:《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数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第5页。
- (3)相关口述和访谈、回忆录可参考:郑慧铃采访:《台湾人日本兵的战争经验》,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版;周婉窈主编:《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数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蔡慧玉编:《走过两个时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1997年版;汤熙勇、陈怡如编:《台北市台籍日本兵查访专辑》,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1年版;潘国正:《天皇陛下的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战争经验》,新竹:齐风堂1997年版;张子泾:《再见海南岛:台籍日本兵张子泾太平洋终战回忆录》,台北:远足文化2017年版;陈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二战后台湾人的西伯利亚战俘经验》,新北:前卫出版社2021年版,等等。相关宏观研究可参考:周婉窈:《历史的记忆与遗忘:“台籍日本兵”之战争经验的省思》,《当代》(台北)1995年总第107期,第34-49页;周婉窈:《日本在台军事动员与台湾人的海外参战经验》,《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2002年版,第127-183页;陈小冲:《试论日据时期的台籍日本兵:皇民化运动负面影响之再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总第95期,第29-37页;Lan ShichiMike“,(Re-)Writing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Forgetting and Remembering the Taiwanese-native Japanese Soldiers in Postwar Taiwan”, in Positions:Asia Critique, 21/4(2013), pp.801-852.
- (4)晚近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相关题材的创作,但它们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所以在此仅列出不做讨论:高俊宏:《小说:台籍日本兵与我》,台北:远足文化2015年版;吴明益:《单车失窃记》,台北:麦田出版2015年版。
- (5)陈千武1943年作为“台湾特别志愿兵”被派往南太平洋地区,1967年10月,他以这段经历为底本创作的第一篇小说《输送船》发表在《台湾文艺》第十七期上,此后连续创作了同类多篇小说,结集为《猎女犯:台湾特别志愿兵的回忆》在1984年出版。
- (6)可参考:[日]松永正义:《战争的记忆:阅读陈千武》,陈明台译,《新地文学》2009年第8期。
- (7)可参考:朱惠足:《从“战争的记忆”到“记忆的战争”:宋泽莱、陈映真与目取真俊的二战记忆书写》,《文化研究》(新竹)2011年总第12期,第13-44页;[日]仓本知明:《帝国底下诞生的两个疯子:战后台日两国的退伍军人意象》,《台湾文学研究》(台南)2016年总第10期,第43-79页;赵牧:《文本内部的日本:论陈映真小说中的殖民记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4期,第164-177页。
- (8)关于台湾人在日据时期与日本殖民主义抗争、妥协与合作,以及殖民统治下身份认同的分析,可参考:[美]荆子馨:《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郑力轩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
- (9)可参考:[美]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胡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 (10)1974年12月,台湾人原日本兵李光辉(日本名:中村辉夫)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日本由此掀起了针对台湾人原日本兵的求偿运动。关于日韩的状况,可参考:Utsumi Aiko,“Korean Imperial Soldiers:Remembering Colonialism and Crimes against Allied POWs”, in T. Fujitani, Geoffrey M. White and Lisa Yoneyama ed., Perilous Memories:The Asia-Pacific War(s),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99-217.
- 11 12 13陈映真:《乡村的教师》,《陈映真小说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范书店2001年版,第34页,第36页,第37-38页。
- 14[日]松永正义:《台湾文学的历史与个性》,叶石涛译,洪醒夫等:《彩凤的心愿(台湾现代小说选I)》,台北:名流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 15黄继持:《现代主义的帏幔之外:陈映真小说的现实世界》,《鲁迅·陈映真·朱光潜》,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 16 17陈映真,(日本)徐胜:《冷戦の最前线の国に生きて》,《世界》1995年总第614号,第260页,第261页。
- 18陈映真:《介绍第一部台湾的乡土文学作品集〈雨〉》,《陈映真全集卷一》,台北:人间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
- 19陈映真:《铃珰花》,《陈映真小说集5铃珰花》,台北:洪范书店2001年版,第31页。
- 20陈光兴:《陈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11年总第84期。
- 21陈映真:《世界体系下的“台湾自决论”:冷战体制下衍生的台湾党外性格》,《陈映真全集第八卷》,台北:人间出版社2017年版,第155-156页。
- 22陈映真:《超克内战和冷战历史的思维:从NIEs症候群说起》,《陈映真全集第十二卷》,台北:人间出版社2017年版,第423页。
- 23 T. Fujitani, Geofrey M. White, and Lisa Yoneyama“,Introduction”, in T. Fujitani, Geofrey M. White, and Lisa Yoneyama ed.,Perilous Memories:The Asia-Pacific War(s),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3-4.
- 24 中文版题为《被出卖的“皇军”》,李娜翻译,黎湘萍校订,初刊2005年9月《华文文学》第71期,后收入同年9月台北人间出版社《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9:八一五——记忆与历史》,又收入2017年台北人间出版社《陈映真全集》第十五卷。
- 25 26 27 28 29 30 31 Chen Yingzhen“,Imperial Army Betrayed”, in T. Fujitani, Geofrey M. White, and Lisa Yoneyama, ed.,Perilous Memories:The Asia-Pacific War(s),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81-182,pp.184-189, p184, p186, p192, pp.193-194, p198.
- 32 徐胜,在日朝鲜人,1945年出生于日本京都,现任日本立命馆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著有《狱中十九年》(中文版于2017年由台北人间出版社出版发行)。
- 33 陈映真:《“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会议”学术研讨会会议旨趣》,《陈映真全集第十五卷》,台北:人间出版社2017年版,第423页。
- 34 谢金蓉:《民主尽管沙哑思想不能缴械!》,《开卷周报》2006年10月22日。
- 35 36 37陈映真:《归乡》,《陈映真小说集6忠孝公园》,台北:洪范书店2001年版,第37页,第40-41页,第64页。
- 38 马雪对《忠孝公园》有精彩的解读,可参考:马雪:《以“文学”的方式介入“思想”论战:试论陈映真小说〈忠孝公园〉的问题意识》,《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总第50期。
- 39 40陈映真:《忠孝公园》,《陈映真小说集6忠孝公园》,台北:洪范书店2001年版,第136页,第220页。
- 41 路文彬:《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文艺评论》2002年第1期。
- 42 “亚太概念是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水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到一定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它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水域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关系发展大体可以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印度’概念时期;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远东太平洋’;第三阶段是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第四阶段是战后‘亚太’概念正式形成,其标志是1974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决议,把1947年成立的‘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改名为‘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故而‘亚洲太平洋’(简称‘亚太’)概念正式形成,‘亚太’的称谓逐渐流行开来”。与此同时,亚太所指称的范围也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不过这些也多是从国际关系与贸易的角度提供的诠释。详见:陈峰君:《亚太概念辨析》,《当代亚太》1999年第7期,第3-9页。
- 43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 44 陈鲁直:《亚太地区概念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亚太经济》1995年第3期。
- 45[美]华乐瑞:《当帝国回到家:战后日本的遣返与重整》,黄煜文译,台北:远足文化2018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