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越界”文本‘Boundary-crossing'Texts in American-Chinese Huayi Literature
唐书哲
摘要(Abstract):
全球化语境下人口的跨国流动加剧了族裔混居和文化混合现象。同时,随着华裔生存经历和体验的改变以及华裔作家的创作转向,华裔文学中出现了一批超越传统华裔文学边界的"越界"文本。这些"越界"文本或超越了华裔文学的传统主题,或呈现出"作家的身体"和"文本的身体"之间的差异,对华裔文学的传统边界及华裔文学批评提出了挑战。论文借用巴赫金的边界思想和德勒兹"根茎"的概念,对华裔文学中的"越界"文本进行讨论,认为华裔文学应当放开边界,将"越界"文本纳入其中,在解辖域化的过程中增强异质性和生命力。这种做法也是与华裔文学反种族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
关键词(KeyWords): 华裔文学;边界;“越界”文本;根茎;解辖域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中的‘越界’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号:2016SJD750036
作者(Author): 唐书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974年,赵健秀等在《哎咦!美国亚裔作家选集》中把美国亚裔文学的内涵界定为“亚裔美国感”,认为只有出生并成长在美国,对祖籍国的感知是通过影视传媒和书籍报刊等间接手段获得的亚裔作家才是美国亚裔作家。就作家的族裔而言,《哎咦!》中收录的只有华裔、菲律宾裔和日裔作家的作品。赵健秀在此为美国亚裔文学划定了两条边界:作家是美国本土出生成长的亚裔美国人,作品要传达“亚裔美国感”。这就把移民作家排除在美国亚裔作家之外。1991年,赵健秀为亚裔文学重划边界,再次缩小了亚裔文学的疆域。是年,他在《大哎咦!》序言中把出生在美国并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黄哲伦等作家称为“伪华裔作家”,认为他们利用并扭曲中国文化来迎合主流社会的阅读趣味,再现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其作品不能传达“亚裔美国感”,从而将他们排除在美国亚裔作家之外。赵健秀仍然把“亚裔美国感”作为界定美国亚裔作家的标准,但他此时对“亚裔美国感”的界定带有一定的主观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男权主义色彩,进一步缩小了亚裔作家的外延和亚裔文学的疆域。收入选集中的华裔作家只有水仙花、徐忠雄、雷霆超、赵健秀、陈耀光、雷祖威和林永得等,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经典华裔作家被排除在外。金惠经(Elaine Kim)在《美国亚裔文学:概述与社会背景》中为亚裔文学重划界限,把美国亚裔文学定义为有“中国、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血统的美国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亚裔美国人用英语写的关于亚洲的作品则不属于亚裔美国文学,除非它表达了亚美意识”。相比于赵健秀的定义,金惠经对亚裔文学的定义要相对宽泛,除了在作家的族裔上增加了菲律宾裔,还放开了作家出生地的界限,且“亚美意识”的内涵要远大于“亚裔美国感”的内涵,亚裔文学的疆域得到了较大扩展。见Frank Chin et al.The Big 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Meridian,1991,p.13;Elaine H.Kim.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P,1982,p.xi-xii;对“亚裔美国感”的论述,见蒲若茜:《“亚裔美国感”溯源》,《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第97-106页。
- (2)Koshy,Susan“.The Fiction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9(1996),p.315.
- (3)金惠经界定亚裔文学时,提到的亚裔作家只有华裔、日裔、韩裔和菲律宾裔。1965年移民法案以来,亚裔作家中又有了孟加拉裔、缅甸裔、柬埔寨裔、印尼裔等。见Kim,Elaine.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P,1982,p.xi-xii;Cheung,King-Kok“.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King-Kok Cheung,ed.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Cambridge UP,1997,p.3.
- (4)文中的“越界”主要指跨越华裔文学现有的学科边界及华裔文学创作和批评背后的意识形态边界。对“越界”这一概念的梳理和讨论,见Jenks,Chris.Transgress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 (5)文中新移民华裔作家指改革开放前后从大陆赴美并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华裔作家。该定义参照了陈贤茂和吴亦锜对新移民文学的定义,见吴亦锜、陈涵平:《寻找身份:全球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社,第19页。
- (6)Foucault,Miche“l.Preface to Transgression.”Michel Foucault,ed.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Ithaca and New York:Cornell UP,1977,p.34.
- (7)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94页。
- (8)Kim,Elaine.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P,1982,p.xi-xii.
- (9)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7页。
- (10)费希金赞扬尹晓煌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中打破语言边界、将中英文书写的华裔文学作品放在一起研究的做法。见Fishkin,Shelley“.Crossroads of Cultures:The Transnational Turn in American Studies--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November 12,2004.”American Quarterly 57(2005),p.26;尹晓煌著、徐颖果译:《美国华裔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华人/华裔作家用汉语创作的关于其在海外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学作品一般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如果作家是留学生,尤其是港台澳留学生,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被称为留学生文学。华文文学或留学生文学一般是国内中文系的学科分支和研究对象,而华人/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关于其在海外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一般被称为华裔文学,是英文系的学科分支和研究对象。但这种学科划分并非界限分明,有不少学者打通语言的界限,把中英文作品放在一起研究,如尹晓煌的《美国华裔文学史》,胡勇的《文化的乡愁》等。出于作者的学科背景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本文所讨论的“越界”文本仅限于华裔作家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但这种做法又与文章所提倡的“越界”精神不符。事实上,无论是华裔文学还是华文文学,跨区域、跨语言和跨文化都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比如刘俊在《越界与交融: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华文文学》(2014)中就重点研究了世界华文文学中的跨区域和跨文化现象。严歌苓、朱小棣、王蕤等作家也打破创作的语言边界,用中英两种语言从事文学创作。在全球化和提倡跨界的背景下,打通华人/华裔作家创作的语言边界,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发掘华人/华裔作家的创作诗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11)Sollors,Werner.Beyond Ethnicity: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P,1986,p.252,p.7.
- (12)Fishkin,Shelley“.Desegregating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Emory Elliot et al,eds.Aesthetics in a Multicultural Age.Oxford:Oxford UP,2002,p.121,p.121,p.131.
- (13)Ho,Jennifer“.The Place of Transgressive Texts in Asian American Epistemology.”Modern Fiction Studies 56(2010),p.206,p.217.
- (14)程爱民对华裔文学进行分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转折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繁荣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华裔文学中的不同主题:华人在两个世界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华人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华人寻找自身价值和寻求文化沟通。见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外国语》2003年第6期,第46-54页。蒲若茜把华裔文学的母题归纳为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研究华裔文学主题的还有丁夏林:《血统·文化身份与美国化: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这些主题研究多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华裔文学主题与华裔经验之间的关系,而汤亭亭的《第五和平书》、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哈金的《南京安魂曲》等作品已经淡化了族裔色彩,其主题也不囿于与传统华裔经验关系密切的文化冲突、身份困惑、性别之争等主体,而是呈现出明显的普适倾向。
- (15)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经典华裔作家创作转型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不多。
- (16)徐颖果:《汤亭亭〈第五和平之书〉的文化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
- (17)张琼:《谁在诉说,谁在倾听:谭恩美〈拯救溺水鱼〉的叙事意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 (18)这批新生代华裔作家大都出生在60年代前后,以女性作家为主。他们在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其文化和族裔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赵文书借鉴格拉辛(Daniel Grassian)的说法,把这批华裔作家称为“X一代华裔作家”,认为这批作家的作品以“混杂性”(hybridity)为其鲜明色彩之一,“既受大的美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同时也更直接地受到华人和华裔在美国的历史的影响”。本文将这批作家称为新生代华裔作家。见Daniel Grassian.Hybridity Fiction:American Literatrue and Generation X.Jefferson:Mc Farland and Company,Inc.,2003;赵文书:《X一代华美小说简论》,《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第80-86页。对新生代华裔作家创作情况的概述,见赵文书:《跨世纪华裔美国文学鸟瞰》,吴冰、王立礼主编:《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59页。
- (19)汤亭亭等经典华裔作家新作中的普适主题并不排除当前华裔文学创作中的传统主题,如任璧莲的《世界与小镇》(World and Town,2010)依然以华裔人物为焦点,以移民经验为中心。见张琼:《族裔、文化与情感的动态建构---论任璧莲的〈世界与小镇〉》,《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5期。
- (20)美国白人作家对华人的描写早已有之,比如多纳的《共和国的最后日子》,哈特的《异教徒中国佬》,比格斯的傅满洲系列小说等。只不过在这些作品中,华人大都以脸谱化的形象出现,算不上严肃的主人公。
- (21)李有成:《逾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 (22)Wong,Sau-ling Cynthia“.‘Sugar Sisterhood’:Situating the Amy Tan Phenomenon.”David Palumbo-Liu,ed.The Ethnic Canon:Histories,Institutions,and Interventions.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p.175.
- (23)巴赫金著、钱中文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24页。
- (24)Holland,W.Eugene.A Reader’s Guide:Deleuze and Guattari’s A Thousand Plateaus.London:Bloomsbury,2013,p.39.
- (25)德勒兹、加塔利著,姜宇辉译:《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 (26)Kim,H.Elaine“.Foreword.”Shirley Geok-lin Lim and Amy Ling,eds.Reading the Literatures of Asian America.Philadelphia:Temple UP,1992,p.x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