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桨之舟的落寞——毛翔青研究述评The Solitude of a Paddleless Boat:A Running Commentary on the Timothy Mo Studies
卜杭宾
摘要(Abstract):
相较于石黑一雄、奈保尔、汤亭亭等少数族裔作家,英国当代华裔作家毛翔青其人其书在中国的流播不免显得冷清落寞。20世纪90年代,港台地区最早开始向华语世界介绍毛翔青,相关文章散见于一些纯文学杂志。进入千禧年后,香港学者何漪涟所著《毛翔青》一书的问世,为毛翔青研究注入了新的批评活力,针对毛翔青的学术论文数量略有增多。自2010年以来,内地学术界开始加大对毛翔青作品的研究力度,产生了一部分值得注意的学术成果。然而,从2015年开始,港台与内地对毛翔青的研究热度又趋于消退,不免令人暗生昙花一现之叹。迄今为止,毛翔青的7部作品尚无中译本,学界现阶段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毛翔青的中国题材小说及其折射出的中国性与文化身份等议题,对毛翔青自创"无桨之舟"出版社后的创作及其艺术特色的全面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KeyWords): 毛翔青;中国;研究述评;身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卜杭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内论著大都将书名Renegade or Halo2误作Renegade or Halo,且误译为《变节者或光环》。按,Halo2(读作Halo-halo)在菲律宾语中是“混合”的意思,是当地一种特色甜品,由果子冻、牛奶、糖和冰渣等混合而成。毛翔青一语双关,将变节者比作混合甜品,以示其妥协含混的本质,故笔者译作《变节者或混合甜品》。
- (2)郑树森:《边缘的视野——香港的英国小说家毛翔青》,《素叶文学》1991年第30期,第19页。按,此文后收入郑树森的《艺文缀语》(香港素叶出版社1995年出版,为文学丛书第35种),1999年易名为《文学地球村》由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出版。
- (3)二文后易名为《在英港之间:简介毛翔青》和《只想去旅行:专访毛翔青》,收入郑树森所编《国际文坛十二家》,因原件难觅,本文参考郑著。笔者按,阮炜等著《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转引了何漪涟的英文专著《毛翔青》,模糊地提到“在台湾一家文学杂志就获奖一事对他进行的专访中”,未能确定专访出处实为《联合文学》,且毛翔青的中文名字也并非“第一次被揭晓”(参见《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第196页)。
- (4)(5)(6)郑树森:《国际文坛十二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第120-127页,第128页。
- (7)(12)转引自艾晓明:《从文本到彼岸》,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第285-286页。
- (8)梁秉钧:《引言》,《今天》1995年第1期(香港文化专辑),第147页。
- (9)Esther Mee Kwan Cheung.Crisis and Identity:Representations of Nation and Home in Hong Kong Cultural Imaginary.Dissert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7,p.vii.按,阮炜将论文题目中的Imaginary误作Imagination,且将论文作者误作男性(见《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第197页)。
- (10)Choi Yan Yan Cecilia.Chinese Eyes,Eurasian Eyes on Timothy Mo’s Novels.Dissert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9.p.ii.
- (11)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554页。按,毛翔青独立出书,主要是因不满于西方出版界擅自修改其作品,且已刊小说销量不佳、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故瞿著将毛翔青亲自发排《面包果大街的灯火管制》归咎于“现代印刷工业的拖拉作风”,与事实有出入(参见该书第554页)。2008年10月,瞿世镜和任一鸣编著的《当代英国小说史》在该书基础上予以增补,但对毛翔青的译名及作品评论一仍其旧。
- (13)赵毅衡:《后仓颉时代的中国文学》,《花城》2001年第5期,第205页。按,此文后收入赵毅衡著《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275页)和《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91页)。又,赵毅衡在《意不尽言》中将Timothy Mo改译为通行的“毛翔青”。
- (14)赵毅衡:《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暨南学报》2005年第2期。
- (15)赵毅衡:《中国侨居者的外语文学——“获得语”中国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 (16)李有成:《在甘地铜像前:我的伦敦札记》,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 (17)(46)(48)(49)Elaine Yee Lin Ho.Timothy Mo.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p.3;p.170;p.13;p.144.
- (18)Wei-Cheng R.Chu.“The Tropology of Homosexuality and Postcolonial/National Allegory.”Humanitas Taiwanica 61(2004),p.391.
- (19)Guo Yingtao.“History,Nar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imothy Mo’s Writings.”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West 1(2008),p.50.
- (20)Mok Siu-kit.“The Ends of History:The Novels of Kazuo Ishiguro,Timothy Mo and Graham Swift.”Dissertation.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5,p.34.
- (21)Chin Wai Leng.“Narrative,Truth and Power in An Insular Possession.”Dissertation.Macau:The University of Macau,2008,p.i.
- (22)杨露:《失落在两个世界之间:解读《猴王》中的身份问题》,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页。
- (23)倪娜:《勇气多余?——解读〈多余的勇气〉中的身份建构问题》,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i页。
- (24)陈金云:《在中国性和英国性之间:〈酸甜〉的后殖民解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第v页。
- (25)马森:《文学的魅惑》,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28页。
- (26)郑树森:《国际文坛十二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 (27)Erhard Reckwitz.“L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Other:Timothy Mo’s Novel An Insular Possession.”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2010),p.49.
- (28)Ching-Chi Wang.“The Empire Cooks back:Cultural Hybridization in Timothy Mo’s Sour Sweet.”Soochow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38(2014),p.1.
- (29)王光林:《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 (30)黄彩虹、阮炜:《阴阳失衡两顾无依:〈酸甜〉的文化身份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 (31)王卉:《小说〈酸甜〉中的“正名”思想》,《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 (32)陶家俊:《毛翔青〈酸甜〉中华裔的儒“家”认同研究》,《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1期。
- (33)肖淳端:《解读〈酸甜〉的错置书写》,《暨南学报》2012年第10期。
- (34)Liu Jinlong.“The Manipulation of Poetic and Ideology:Human Translation in Sour Sweet.”Overseas English 16(2015),p.150.
- (35)吴楠:《毛翔青小说〈酸甜〉中的文化同化与错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第iii页。
- (36)张燕如、王卉:《游离于史实和虚构之间的〈一片孤岛〉》,《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 (37)田菊春:《毛翔青〈岛之占有〉中的历史叙事》,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版。
- (38)郭平、刘爱琴:《历史与立场——从编史元小说的角度解读〈一片孤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 (39)阮炜:《一个黄种白人眼里的鸦片战争和中国人形象》,《国外文学》2012年第4期。
- (40)阮炜、杨露:《“猴王”被生吃的跨文化意涵》,《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第1期。
- (41)阮炜、倪娜:《多余的“勇气”——评毛翔青小说〈勇气的多余〉》,《深圳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 (42)肖画:《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父权黑暗面——以两部〈猴王〉与〈龙年〉、〈姐妹〉、〈儿子〉为例》,《华文文学》2013年第5期。此文显然未参考现有研究文献,误将毛翔青译作“莫翔青”并归入“美国华裔文学”范畴,且将华莱士岳父的“潘”(Poon)姓误译作“蒲恩”。
- (43)Bruce Ki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1948-2000.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p.97.
- (44)阮炜:《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奈保尔、拉什迪、毛翔青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前言第3-4页。
- (45)参见马海良、张剑:《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英国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88页,第223页,第370页,第500页,第630页。
- (47)参见Anne Teoh.“The Search for Missing Timothy Mo.”Beyond Thirty-Nine June 1,2015(网址为:https://beyondthirtynine.com/the-search-for-missing-timothy-mo-an-article-by-anne-teoh-for-beyond-thirty-nine/)。
- (50)Shirley Geok-Lin Lim and Timothy Mo.“A Conversation with Timothy Mo.”World Englishes 4(2010),p.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