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的现实”?——重探“马华文艺的独特性”‘Reality Here and Now?'---A Re-exploration of‘The Uniqueness of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黄锦树;
摘要(Abstract):
本文审视马来亚建国前马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论战的理论效应,并尝试把彼时还不存在的历史条件纳入,重新思考这个有七十年历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那涉及特定小文学成立的条件,也涉及写作者移动造成的认同/被认可的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此时此地;现实;独特性;背景负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本人国科会计划“马华文艺独特性重探”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s): 黄锦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方修:《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吉隆坡:董总出版1987年版。
- 李亦园:《一个移殖的市场---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台中:正中书局1985年版。
- 吴岸:《马华文学的再出发》,大马华文作协1991年版,第1-13页。
- 苗秀:《论“侨民意识”与“马华文艺独特性”》(1948),《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第257-260页。
- 苗秀:《论文艺与地方性》(1963),《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第144-147页。
- 林曼叔编:《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卷二》,香港:商务印书馆。
- 苗秀主编:《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4年版。
- 周策纵:《总结辞》,《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会议:东南亚华文学》,新加坡歌德学院与新加坡作家协会,第359-362页。
- 夏衍:《〈“马华文艺”试论》〉《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卷二》,第293-299页。
- 郭沫若:《〈申述“马华化”问题的意见》〉,林曼叔编,《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卷二》香港:商务印书馆,第300-303页。
- 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 张锦忠:《过去的跨越:跨越1949,回溯1948,与“马华文学”之为“独立”行动》,《“跨越一九四九”研讨会论文集》。
- 游俊豪:《星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
- 黄锦树:《地方特色与南洋色彩》,《论尝试文》,麦田,第481-485页。
- 黄锦树:《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麦田2015年版。
- 黄锦树:《寻找诗意》,《华文文学》,2014年第2期,第91-100页。
- 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麦田2012年版。
- 黄锦树:《书写困难:困难意识/困难的书写》,《蕉风》487,1998:10-12
- 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论集》,新加坡:南洋啇报1982年版。
- 杨松年:《战前新马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八方文化企业2001年版。
- 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梹城:韩江学院2007年版。
- 魏月萍:《“此时此地”:马华与中国左翼革命文学话语的竞争转化》,《“跨越一九四九”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
- (1)吴岸:《马华文学的再出发》(1900),《马华文学的再出发》,大马华文作协1991年版,第4-5页。这口吻大马本土作家颇常见。
- (2)吴岸:《马华文学的再出发》,大马华文作协1991年版,第9页。
- (3)李亦园1961年去做调查时,已经相当繁盛,“已有六条纵走的‘大马路’和十条以上的‘横街’,在这中心区域内有各种不同商店一千八百多家,戏院五家,设备完善的政府医院一所,邮政局一所,电讯电话局一所。全镇内有各教育之学校二十八所,其中包括华文中学一所,以及华文小学九所。”(61-62)梁绍文1920年去时看到的景象是街道只有四条直的,五六条横的;铺店约七八十家,但这么一个小地方,却有十多家妓寮,四五间道士院……此地学校颇多而有精神。总人口不过一千几百人,已经有三所很具规模的学校……,新文丰1982年版,第156页。
- (4)杨松年:《战前新马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八方文化企业2001年版。
- (5)相关讨论见方修《马华文学史初稿》(董总出版,1987)即花了三章共52页,占了全书1/3的篇幅,详细描述了各方论点。方修指出,其时其实“具有本地性格的创作,还是占着更大的比重的。”(28)杨松年:《本地意识与新马华文文学》对事件经过有一番简略的描述(《新马华文文学论集》,新加坡:南洋啇报1982年版,第14-18页),谢诗坚在其篇幅浩大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韩江学院,2007)有十数页的讨论。给予的篇幅并不多,只有十余页,却颇有定调甚至定论的意味——他说那是“主导权的斗争”,为的是“马华文学独立”(130-140)从文学史或批评史的角度,是这个主题最接近结论的看法了。这观点当然也可说是承继自方修。基本文献多收于苗秀主编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六百多页,但多年来也没见有甚新发现补充。再则是2016年台北的“跨越一九四九”研讨会上(2016/12/25-26东华/中央/现代文学会等),竟然同时有两篇论文涉及这议题。张锦忠,《过去的跨越:跨越1949,回溯1948,与“马华文学”之为“独立”行动》但其结论其实没有超过谢诗坚。另一篇是魏月萍的《“此时此地”:马华与中国左翼革命文学话语的竞争转化》都尝试重探这议题,说明了此议题并非只是文学史议题,而是关涉马华文学自身的属性,有它延续的生命。
- (6)苗秀:《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新加波:教育出版社1974年版,第202-203页。原刊于1947年11月星洲日报副刊《晨星》。
- (7)《马华文艺的独特性及其他》,第203页。
- (8)这份重要的材料不知何故没收入《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目前论者多转引方修《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
- (9)转引自方修:《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吉隆波:董总出版1987年版,第34页。
- (10)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及后文的讨论参考,第五章,〈华人与马来亚宪制1946-1948〉pp153-184。这书同时也提到这场文学论争,把它置入相关的历史脉络,更觉有意思。p170,p320。
- (11)颜清湟著、李恩涵译,《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联经1982年版)。1949以后搬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也一直延续民国初年血统主义的国籍法。
- (12)晚近台湾在去中国化过程中,必然走向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分离。
- (13)郭沫若:《申述“马华化”问题的意见》原刊于1984年3月香港《文艺生活》总第38期。林曼叔编,《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卷二》香港:商务印书馆,第300-302页。
- (14)夏衍:《“马华文艺”试论》,《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卷二》,第293-299页。这两篇文章都有收入《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
- (15)苗秀编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理论,第259页。
- (16)黄锦树,《最后的战役——论金枝芒的〈饥饿〉》及《在或不在南方——反思“南洋左翼文学”》,均收入黄锦树,《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麦田2015年版。
- (17)魏月萍的论文带出另一个问题:诸多“此时此地的现实”中,到底哪个是最重要或最根本的?魏文以贺淑芳《别再提起》为“最扣紧‘此时此地’的社会议题”,难道诸如柔佛州依斯干达石化园区、关丹稀土厂、赵明福疑似“被自杀”、安华再度被控鸡奸入狱,首相纳吉的一马主权基金淘空疑案等,都不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如何区分个中的轻重主次?
- (18)新加坡的情况,讨论见游俊豪,《主体性的离散化:中国移民作者在新加坡》,著作《星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又如被归入旅美作家的严歌苓,移居加拿大的张翎等,主要读者还是在中国。自30年代以来,那些回返或被遣返中国的写作人,被称做“归侨作家”。他们“回归祖国”后,写的题材包含其南洋的经验和中国经验。晚近的“新归侨”,则被称做“海归作家”了。
- (19)克全:《我对于“马来亚文学”的管见》,《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第120页。
- (20)苗秀:《论文艺与地方性》(1963),《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一集,第146-147页。
- (21)苗秀在文内还提到作家应去写胶工、锡矿工之类的生活,方天1957年出版的小说《烂泥河的呜咽》(蕉风)可说是反映50年代马来半岛“此时此地生活”的代表作。
- (22)这表述其实也预设了民族国家。多元中心说见周策纵,《总结辞》。
- (23)方北方的讨论黄锦树,《马华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从方北方的文论及马来亚三部曲论马华文学的独特性》,《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第95-114页。
- (24)这样的“成功例子”当然并不多。“独特性”或许应该不只看正面、“成功”的例子。负面的例子,是一种衰竭的型态。在诗是“没有诗意的诗”。其实例是,80年代以来为“反映现实”而牺牲了诗意。没有诗意还能算诗吗?在马华,那不是问题。讨论见我的《寻找诗意》(《华文文学》2014/2:91-100)小说则是“没有小说感觉的小说”,失去(或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雨川是最有代表性例子之一,讨论见我的《书写困难:困难意识/困难的书写》,《蕉风》487。杂文常是“复述的老生常谈”或“纯粹的攻讦”,后者代表例子之一是碧澄、唐林、甄供、陈雪风等。
- (25)相较于“在场的马华文学”而言,这“南洋色彩”已是“彼时彼地”的“现实一种”。这也是为什么田思等会批评张贵兴、李永平笔下的婆罗洲是一种扭曲。关于易地后的“南洋色彩”,见我的《地方特色与南洋色彩》,《论尝试文》。
- (26)这是笼统的说法,李永平有六年赴美深造,攻读硕博士学位(1976-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