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两篇:谭恩美论美国华裔的语言经历和体验Two Pieces of Translation: Amy Tan on the Language and Physical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mericans
唐书哲
摘要(Abstract):
本文是谭恩美两篇散文的译文。在《谨慎的语言》和《母语》中,谭恩美结合自己的创作和生活经历分析了华裔和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语言经历和体验,认为美国主流社会对英汉语言差异的认知再现了西方对华人的"认知暴力",英语和其他语言以及不同形式的英语间有着隐蔽的层级关系,居于中心的是标准英语,而非标准英语的使用者则受到来自权力中心的惩罚。华裔和华裔作家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既是传达族群经验的需要,也对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解辖域化"的功能。美华作家以论说文、序言、访谈、散文等文体形式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语言、题材、主题和作家主体性等方面的评论是美华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生存经验以及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谭恩美;《谨慎的语言》;认知暴力;《母语》;层级;解辖域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国文化的中国本土化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WHCC06
作者(Author): 唐书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Arteaga,Alfred.Chicano Poetics:Heterotexts and Hybridities.Cambridge:Cambridge UP,1997,p.72.
- (2)[法]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 (3)“认知暴力”由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判》(“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一文中提出,用它指帝国主义用普遍真理等话语形式来建构殖民地文化。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和中国文化的认知也是“认知暴力”的表现。Spivak,Gayatri.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Cambridge:Harvard UP,1999.
- (4)任何刻板印象都有其真实之处,但这种真实是以印象代替本质、从个体推及整体,犯了本质化和普遍化的错误。
- (5) Chou,Rosalind R.The Myth of the Model Minority(2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6.
- (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第四版)》,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 (7)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 (8) Chang,Joan Chiung-huei.“Transform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A Study of History,Sexuality,and Ethnicity.”Yoshinobu Hakutani,ed.,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Approaches(Vol.20).New York:Peter Lang,2000,p.81.
- (9) hooks,bell.Yearning:Race,Gender,and Cultural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1990,p.146.
- (10)“解辖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与“辖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和“再辖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是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与生成流变思想的重要概念。就语言而言,德勒兹“解辖域化”的概念和“褶子”(fold)的概念有类似之处。德勒兹认为,褶子隔出来的空间是语言,语言作为一个单子有着相对的边界,但褶子可以打褶、展开、再打褶,那么语言的边界便是相对的,也可以打褶、展开、再打褶,即结域、解域、再结域。德勒兹对语言解辖域化的论述主要见于他以卡夫卡为例对少数文学进行的讨论,指少数族群作家在多语言、多文化的语境中用主流语言进行创作,但从弱势语言中借用各种元素,破除主流语言及其意识形态的疆域。德勒兹并不赞成对弱势语言进行再结域,亦即弱势语言的支持者们以书写为主要方式,赋予弱势语言以稳定性和同质性,从而使其“形成为一种能够迫使官方承认的地区性的强势语言”。他们所提倡的是对强势语言进行解域,即接受强势语言,然后吸纳弱势语言中的元素将强势语言弱势化,也就是“强势语言的生成-弱势”。华裔作家接受英语这种强势语言,然后吸纳汉语中的元素,对标准英语进行弱势性处理,进而解构其背后所隐藏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 (11) Frank Chin,Jeffery Paul Chan,李贵苍,徐纪阳:《种族主义者的爱》,《华文文学》2005年第3期。
- (12)选译的两篇文章《谨慎的语言》和《母语》皆出自谭恩美2003年的散文集《命运的对面》。Tan,Amy.“The Language of Discretion.”The Opposite of Fate.New York:Penguin Books,pp.280-290;Tan,Amy.“Mother Tongue.”The Opposite of Fate.New York:Penguin Books,pp.271-279.
- (13) D.G.Mandelbaum,ed.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原注。
- (14)谭恩美用她母亲的例子来说明不同形式的英语之间的差异。原文中,她母亲使用的英语受到汉语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翻译痕迹,且有诸多偏离语法规则之处,但这样的英语并不影响母女间的沟通,反而在作者看来具有较强的表达力。译者注。
- (15)雪莉·麦克雷恩(Shirley Mac Laine,1934-)美国演员、歌手、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主演电影《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1983),在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第三、第四季中饰演玛莎(Martha Levinson),出版有《假如……》(What If…,2014)等多部作品,曾获得奥斯卡奖和美国电影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