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与变奏: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以余光中诗歌《乡愁》为中心Polyphony and Variation: the Nostalgic Narr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Centred upon Yu Kwang-chung's ' Nostalgia'
王强;
摘要(Abstract):
“乡愁叙事”是一种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空间叙事。基于不同的空间意识,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当下,传统“家国叙事”的情节框架在台湾受到挑战,余光中《乡愁》文学场的重心已经迁移到大陆,主要用来满足大陆读者的文化想象与情感认同的需要。从这种“乡愁叙事”隐含读者方位上缺席的台湾人,成为被召唤的潜在读者。基于民族国家认同中“感性政治”运用的考量,应当重视余光中“乡愁叙事”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乡愁叙事;台湾;余光中;认同政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台湾认同政治的公共叙事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XXW003
作者(Authors): 王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向阳:《喧哗、吟哦与叹息———台湾文学散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 (2)阮美慧:《战后台湾“现实诗学”研究———以笠诗社为考察中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8年版,第248-249页。
- (3)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刘苏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48页。
- (4)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台北:麦田出版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51页。
- (5)刘登翰:《论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对台湾文学性格的影响》,《福建论坛》1991年第5期。
- (6)刘小新:《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 (7)王强:《“春晚”的台湾叙事与两岸“叙事共同体”的建构》,《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年第1期。
- (8)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人文杂志》2018年第1期。
- (9)[荷]迈克尔·伯克:《文学阅读、认知和情感:探索思维洋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版,第78页。
- (10)梅家玲:《孤儿?孽子?野孩子?———战后台湾小说中的父子家国及其裂变》,《文艺争鸣》2012年第6期。
- (11)陈孔立:《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 (12)梅家玲:《性别论述与台湾小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 (13)(15)(16)陈亮亮:《一个诗人和他的时代:余光中笔下“中国”意涵的几度变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6610.
- (14)何鼎鼎:《余光中的江河深处》,《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5日第12版。
- (17)龙应台:《余光中的一生,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https://xw.qq.com/cmsid/2017121402300200.
- (18)《台湾人眼里的余光中,究竟与我们有多不同?》,https://www.sohu.com/a/210740006_220034.
- (19)(20)(21)(32)余光中著,梁笑梅编:《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余光中对话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页,第201页,第186页,第115页。
- (22)赵稀方:《视线之外的余光中》,《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5月21日。
- (23)白烨:《2004年中国文坛纪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 (24)黄维樑:《有一首歌颂我的新生———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詹文都主编:《语言与文化研究(第12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 (25)2021年6月19日,在重庆参加“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时,笔者向与会的黄维樑先生请教相关问题,他向笔者提供了更多关于余光中评价的材料和线索,在此谨致诚挚谢意。值得一提的是,黄维樑先生向笔者出示了一份余光中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的复印件,或可作为澄清有关“余光中告密”争议的重要史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争议可以就此彻底平息,因为余光中与陈映真在2004年就此事有过交锋,后者据传表达了不以为然的态度。2004年9月11日,黄维樑发表文章为余光中辩护,其中提到:“至于赵氏所说余光中向王昇将军‘告密’一事,余先生亲口对我说:绝无其事。王先生健在,最近亲自以书面声明:绝无‘告密’一事。这件事,余先生当撰文澄清。”(参见黄维樑《抑扬余光中》,《羊城晚报》2004年9月11日第B6版)而据赵稀方同时发表的回应文章记载,2004年8月他曾与陈映真通话求证相关问题,“陈映真说:黄维樑所说的王昇之书面声明,在台湾未有公开。他认为,即使有的话,也说明不了问题。”不过,赵稀方也认为这份声明兹事体大,应当公开:“黄维樑先生所说的王昇的书面声明我没有看到(为此辗转地联系上正在外地的陈映真,他说台湾也见不到),故而没法对此作出辨析。黄文说余光中先生‘当撰文澄清’,我很欢迎,但在见到文章之前,也只能保持沉默。”(参见《赵稀方:我只想让大陆更全面了解余光中》,《羊城晚报》2004年9月11日第B6版)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如果那份有利于余光中的书信能够公之于众,肯定会影响公众对于这一历史公案的判断,余光中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会更趋明朗。
- (26)余光中:《向历史自首?——溽暑答客四问》,《羊城晚报》2004年9月11日,第B5版。
- (27)陈映真:《爪痕与文学: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2004年·秋)》,台北:人间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 (28)古远清:《余光中向历史自首?——两岸三地关于余光中“历史问题”的争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 (29)梁笑梅:《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辨析》,《华文文学》2018年第3期。
- (30)Charles Edward Merriam. Political Power:Its Composition and Incidenc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34,pp.147-152.
- (31)王睿:《“乡愁诗人”余光中与“乡土作家”陈映真的时空错位》,https://m.guancha.cn/wangrui/2017_12_21_44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