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视角下的跨域文学社团研究——以卡夫及其文学社团活动为例A Study of Cross-site Literary Groups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with the Example of Kafu and His Literary Group
潘之韵;廖欣欣;
摘要(Abstract):
卡夫在文学社团中的活动显示了不同场域华文创作者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在他参与的文学社团以及“台湾诗学”“截句”运动中,卡夫作为重要的引领者,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与各地的华文创作者、读者和出版商进行互动,显示出华文文学在网络影响下进一步全球化的趋势,提示文学史书写中,个人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并以“社团研究”补充以地域和政治认同进行文学史叙事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卡夫;文学社团;华文文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潘之韵;廖欣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涓:《本地作家卡夫病逝》,载2019年10月1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 (2)周维介:《殒落———文学水位濒临枯水期之际,他对文学一往情深,一如在6月的病榻上,惦着的仍是诗》,载2019年10月18日《联合早报》。
- (3)15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 (4)(8)黄锦树:《无国籍华文文学:在台马华文学的史前史,或台湾文学史上的非台湾文学———一个文学史的比较纲领》,《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 (5)(9)黄锦树:《华文/中文:“失语的南方”与语言再造》,《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0页。
- (6)12 23张锦忠:《小文学,复系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意义》,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2003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与新加坡作家协会,2003年2月22-23日。
- (7)黄得时:《台湾文学史序说》,叶石涛编译:《台湾文学集:日本作品选集》,高雄:春晖出版社1996年版(原以日文刊于《台湾文学》,三卷三号)
- (10)陈大为:《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华文文学》总第113期。
- 11 Shu-mei Shih. 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pp.30-31.
- 13陈思和:《总序》,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5页。
- 14孙宜学:《社团研究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意义———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16邱贵芬:《批评与回应:与黄锦树谈文学史书写的暴力问题》,《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 17卡夫脸书主页2017年11月16日。
- 18詹闵旭:《华语语系的跨国连结:台湾—马华文学》,《台大文史哲学报》2013年总第78期。
- 19 赵翼:《陔余丛考》第10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
- 20 蒋一谈:《截句是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诗心启蒙》,载2016年7月《中国教育报》。
- 21 李瑞腾:“截句作为一种诗的类型”主题演讲,《现代截句研讨会会议论文》,2018年12月,无页码。
- 22 余境熹:《新诗变形记:卡夫〈香港高楼〉“误读”》,《卡夫城堡:“误读”的诗学》,台北:秀威出版社2019年版,第25-32页。
- 24 25 26 27 28卡夫:《我梦见截句》,台北:秀威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第9-35页,第35-47页,第51页,第9-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