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异域”形象的同质化Homogeneity of the Exotic Images under Eileen Chang's Pen
刘真;万燕;
摘要(Abstract):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片段来忠实描摹殖民地人物的生存形势,反映时代特点,同时也建构出一种异象纷呈的现代都市文明生态。在塑造异域形象时,张爱玲没有营构出异族种族间的明显差异与对立,而是在对照调和中塑造出超越民族隔膜的异域群像,着眼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人类的通约性。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域形象时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并在多重维度上解构同质化的成因和方式,以此为视点揭示她独特的人文观念,挖掘其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张爱玲;异域形象;同质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刘真;万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9)(10)万燕:《读解张爱玲——华美苍凉》,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0页,第10页,第9页。
- (2)张娟:《论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版,第16页。
- (3)鲁恂:《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2期。
- (4)(7)(26)(27)(34)(35)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第176页,第175页,第175页,第174页,第174页。
- (5)(6)(12)(17)(18)(22)(23)(29)(31)(37)(44)(45)(46)(48)(49)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第55页,第17页,第3页,第118页,第56页,第53页,第61页,第61页,第53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5页,第123页,第123页。
- (8)周宁:《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东南学术》2014年第1期。
- (11)(19)(20)(28)(30)(33)(41)(42)(43)(47)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65页,第85页,第85页,第263页,第2页,第2页,第2页,第13页,第6页,第36页。
- (13)(14)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89页,第68页。
- (15)(16)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第57页。
- (21)(36)(38)(40)(50)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第222页,第29页,第5页,第230页。
- (24)周宁:《跨文化形象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24页。
- (25)[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 (32)(39)王寅生:《中国的西方形象》,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第215页,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