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代际·国族:论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Love and Marriage, Generation Gaps and Nation:On Her Family Writing in Yu Lihua's Fiction
吴俊熹;
摘要(Abstract):
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在其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果颇丰,但由于“留学生文学”这一极其鲜明的标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及其作品的复杂性,有关於梨华小说家庭书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主要表现在婚恋关系、代际冲突、国族母题几个方面,不仅涉及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家庭的渗透,而且关注家庭内在代际关系和心理形态的嬗变。於梨华小说当中跨越文化差异、回归日常生活的家庭想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家庭书写文学经验,也不失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性背景下重审当下大陆家庭新变的一种资源。
关键词(KeyWords): 於梨华;家庭书写;婚恋关系;代际冲突;国族母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吴俊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燕:《论美华文学在大陆的传播过滤及其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 (2)《作家於梨华逝世》,《新文学史料》2020年第2期。
-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 (4)赵庆杰:《家庭与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 (5)张莉、旷新年:《新媒体与现代爱情观念的建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 (6)15 19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5页,第25页,第420页。
- (7)於梨华:《秋山又几重》,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 (8)1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第77页。
- (9)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版,第118页。
-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44页。
- 11[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 12 王进:《诗艺文心:当代台湾诗歌散文论略》,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 14 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0页。
- 16 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 17 戴锦华:《〈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
- 18 於梨华:《梦回青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 20 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 21 樊浩:《传统的文化功能与主体的现实责任──以希尔斯的理论为参照》,《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 22 刘启林:《婚姻家庭道德》,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 23[德]亚力山德拉·茹科夫斯基:《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关于过去和将来的老人》,董璐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
- 24 朱国梁:《於梨华:我的故事一辈子写不完》,《大众电影》2005年第3期。
- 2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0页。
- 2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 27 於梨华:《变》,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 28 於梨华:《人在旅途——於梨华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 29[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3页。
- 30 王晖:《冲突·认同·变迁:全球化语境中新移民文学民族性问题探讨》,《华文文学》2004年第4期。
- 31 汪雨萌:《追寻与发现:新世纪家庭叙事研究》,江苏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45页。
- 32 33於梨华:《彼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5页,第153页。
- 34[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