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香港“文学场”中的“华文文艺”想象与建构——以《华侨文艺》为中心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rts and Literature in Chinese' in the 'Site of Literature' in the 1960s Hong Kong,with Arts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Expatriates as the Centre
王艳芳;
摘要(Abstract):
1960年代前后,尚处于世界冷战格局中的香港"文学场"是一个看似自由包容、实则各方势力纷纷抢占话语权、壁垒分明的"权力场"。在这个既是文学力量场、又是文学斗争场的错综多变的网络关系中,文学期刊自身就构成一个文学场,同时又参与到更复杂阔大的空间场域结构中。作为一份纯文艺月刊,1962年6月创刊于香港的《华侨文艺》身处冷战时代的文学权力场,并在此纷繁复杂的文化场域中扮演了与众不同的角色。它不仅着力于华文文艺的创作、发表和传播,构建了海外华文文艺的图景;还在事实上沟通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地的作家及其文学联系,使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得以流传、散播和继承。
关键词(KeyWords): 1960年代;香港文学;《华侨文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项目编号:19ZDA27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9BZW111
作者(Authors): 王艳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文学数据库共存纸本10期(《华侨文艺》共12期,缺1卷2期、2卷4期、2卷6期;《文艺》仅存第2期),本文的论述仅以此为据。
-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 (3)参见《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港澳大百科全书》,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页。
- (4)停刊日期参见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编:《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16页。
- (5)这里所说的“海外”与今天的“海外”所指有所不同,相当于现在“境外”的概念所指。借用余英时的说法:“我所谓‘海外’包括香港、台湾、东南亚,以至美国。”见余英时:《余英时回忆录》,台北:允晨文化2018年版,第130页。
- (6)参见古远清编著:《台港现代诗赏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潘亚暾、汪义生著:《香港文学史》,鹭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页。
- (7)(8)(13)(16)沈舒访问、整理:《遗忘与记忆---卢文敏谈丁平、〈华侨文艺〉与文学》,《文学评论》(香港)第39期,2015年8月号。
- (9)廖伟棠:《诞生于火,游艺于水---访·古苍梧》,《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4页。
- (10)(11)卢玮銮,熊志琴访问;熊志琴记录:《双程路:中西文化的体验与思考(古兆申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1-12页,第11页。
- (12)《华侨文艺》第2卷第4期,1963年3月号。
- (14)关于因经济困难而停刊的说法,见王金城,袁勇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10卷港澳台文学(上):1949-2007》,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
- (15)(18)(19)(31)(32)许定铭:《从〈华侨文艺〉到〈文艺〉》,《香港文学》1986年第1期。
- (17)《华侨文艺》第1卷第1期,1962年6月号。
- (20)(21)《读者·作者·编者》,《华侨文艺》第1卷第1期,1962年6月号。
- (22)本期《编后记》中还特别对黄崖进行了介绍:“小说方面,每一位读者对于黄崖先生恐怕都并不陌生,他是青年作家中的多产者。十年来他出版的单行本不下十种;最近出版的有紫藤花、迷蒙的海峡长篇小说。他现任吉隆坡的蕉风月刊主编。《裁判》只是他为本刊写的第一篇小说,他还答应继续为我们写一些短篇或中篇来,这在爱读黄崖先生小说的读者,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
- (23)《华侨文艺》第1卷第3期,1962年8月号。
- (24)《华侨文艺》第2卷第3期,1963年2月号。
- (25)(26)《作家动态》,《华侨文艺》第1卷第3期,1962年8月号。
- (27)(28)(29)《作家动态》,《华侨文艺》第1卷第4期,1962年9月号。
- (30)《本刊启示:原日订户继续寄发》,《文艺》1963年第2期,1963年8月号。
- (33)余英时:《余英时回忆录》:台北:允晨文化2018年版,第124页。
- (34)刘以鬯:《三十年来香港与台湾在文学上的相互联系》,《见虾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 (35)(36)(37)潘碧华:《马华文学的时代记忆》,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09年版,第139-140页,第141页,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