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风景——从现代主义到内向世代An Interior Landscape: From Modernism to an Age of Introversion
黄锦树;
摘要(Abstract):
八十年代末在解严、解构、性别论述、激烈本土化的浪潮中,台湾文学却有一道伏流是内向的转折,从黄启泰、邱妙津、赖香吟、骆以军、袁哲生,一直到黄国峻、童伟格,显然已是一大不可漠视的文学现象。从文学的精神史演绎,本文认为这一趋势和台湾的现代主义中的某个倾向脱离不了干系。因而本文从七等生、雷骧一直到郭松,尝试勾勒出一个内在的精神系谱。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主义;内视;独断自我;内向世代;抒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锦树;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七等生:《文学与文评》,选自《我爱黑眼珠》(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 七等生:《情与思》,选自《白马》(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9-19)。
-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 七等生:《僵局》(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 张恒豪编:《火狱的自焚——七等生小说论评》(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
-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
- 陈国城:《自我世界的追求——论七等生一系列作品》,张恒豪编:《火狱的自焚》(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77-90)。
- 童伟格:《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
- 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台北:尚书出版社,1990)。
- 黄锦树:《内向世代——跨越书写边界》,选自《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402-405)。
- 黄锦树:《他者之声——论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选自《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406-414)。
- 黄锦树:《神的尸骸:论骆以军的伤害美学》,《中外文学》第38卷第4期,2009年12月,pp19-39。
- 黄锦树:《异质风景:论雷骧的“散文”》。
- 黄锦树:《剩余的时间——论童伟格的抒情写作》,《文艺争鸣》2012年6月,pp27-33。
- 雷骧:《死别》,选自《青春》(台北:圆神出版社,1985:62-73)。
- 雷骧:《虚妄》,选自《黑暗中的风景》(台北:尔雅出版社,1996)。
- 刘绍铭:《三顾七等生》,选自《火狱的自焚》(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141-151)。
- 赖香吟:《其后》(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
- 骆以军:《遣悲怀》(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
- 1 黄锦树:《内向世代——跨越书写边界》,选自《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405页。
- 2 在个人意义上,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陈文龙(1967-2006)也是早慧早夭的内向行列之一员,虽然他拒绝文学体制,不发表,写了即烧掉,以致作品缺席。
- 3 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台北:尚书出版社1990年版。
- 4 黄锦树:《他者之声——论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第406 -414页。
- 5 8七等生:《僵局》,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年版,第48-67页。
- 6 7 张恒豪编:《火狱的自焚——七等生小说论评》,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年版,第1-8页;第77-90页。9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年版。
- 10 我的引文出于七等生:《白马》,小全集序《情与思》,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年版,第9-19页。
- 11 刘绍铭:《三顾七等生》,《火狱的自焚》,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年版。
- 12 讨论见笔者《异质风景:论雷骧的“散文”》,拟收入出版中的论文集,《论尝试文》(台北:麦田出版社,2015)。
- 13 雷骧:《黑暗中的风景》,台北:尔雅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 14 收于雷骧《青春》,台北:圆神出版社1985年版,第62-73页。
- 15 均收于《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77年版。
- 16 讨论见笔者《神的尸骸:论骆以军的伤害美学》,《中外文学》第58卷第4期,第19-39页。
- 17 讨论见笔者《剩余的时间——论童伟格的抒情写作》,《文艺争鸣》2012年6月,第27-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