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Awakening to Buddhist Truth, Self-nature, and Tall Mountains with Flowing Waters: Liu Zaifu's Commentaries on Gao Xingjian
庄园;
摘要(Abstract):
1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他远离文学潮流,却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学思想家。2000年之后,刘再复从中国禅宗思想中提炼并明确出"悟证"、"明心见性"、"心性本体论"、"自性"等概念,对中国文艺批评被西方理论裹挟的潮流进行了醒观与清理。他进行中国古典的"转化性创造",与挚友高行健对他的启悟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
关键词(KeyWords):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高行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庄园;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放下政治话语---与高行健的巴黎十日谈》,该文收入刘再复著《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第一题,1-32页,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6月初版。2005年2月,与高行健就四个话题展开对话,包括(一)慧能的力度(二)“认同”的陷阱(三)走出老题目、老角色(四)现代基督的困境。该文改名为《禅性与文学的本性---与高行健对话录》,刊发于中国大陆(湖南)期刊《书屋》2009年第4期。
- 2.刘再复:《论高行健状态》,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
- 3.刘再复:《高行健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版。
- 4.刘再复:《高行健引论》,香港:大山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
- 5.刘再复:《再论高行健》,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6年版。
- 6.刘再复:《读高行健》,香港:大山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版。
- 7.刘再复、吴小攀:《走向人生深处》,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第1版。
- 1.刘再复:《十年辛苦不寻常---高行健获奖十周年感言》,《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第7-9页;
- 2.刘再复:《当代世界精神价值创造中的天才异象》,《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第28-32页;
- 3.刘再复:《走出二十世纪---高行健〈论创作〉序》,《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第33-37页;
- 4.刘再复、潘耀明:《〈高行健研究丛书〉总序》,《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第44页;
- 5.刘再复:《高行健近十年著作年表及获奖项目》,《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第45-50页;
- 6.刘再复:《高氏思想纲要---高行健给人类世界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思想》,《华文文学》2012年第3期,第38-41页;
- 7.刘再复:《高行健的自由原理》,《华文文学》2012年第3期,第42-43页;
- 8.刘再复、刘剑梅:《高行健莫言风格比较论》,《华文文学》2013年第1期,第13-18页;
- 9.刘再复:《世界困局与文学出路的清醒认知---高行健〈自由与文学〉序言》,《华文文学》2013年第5期,第10-12页;
- 10.《要怎样的文学?---高行健刘再复在香港科大的对话》,潘淑阳整理,《华文文学》2014年第6期,第5-10页。
- 11.刘再复:《走向当代世界绘画的高峰》,《华文文学》2015年第5期第5-9页。
- 12.刘再复:《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华文文学》2017年第5期,第5-8页。
- (1)刘再复说:我把48岁之前(1989年之前)的人生,视为第一人生,把这之后到海外的人生视为第二人生。转引自刘再复、吴小攀:《走向人生深处》,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第1版,第13页。
- (2)刘再复、林岗:《罪与文学---关于文学忏悔意识与灵魂维度的考察,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3)刘再复:《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6月初版,第3-4页。
- (4)转引自《渤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第34页。
- (5)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黄县,7岁时移居北平,14岁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大师殷海光。1960年赴美深造,师从世界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维吉尼亚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70年开始执教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1994年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1988年增订再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等。根据百度“林毓生”词条简编。
- (6)此文发表于1997年1月13日香港《明报》,收入李泽厚、刘再复著《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1日初版一刷,第344页。
- (7)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第344-345页。
- (8)这四部书分别是:刘再复:《论高行健状态》,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刘再复:《高行健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版;刘再复:《高行健引论》,香港:大山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刘再复:《再论高行健》,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6年版。
- (9)庄园:《个人的存在与拯救---高行健小说论》(高行健研究丛书),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第6页。
- (10)根据百度百科“禅宗”词条简编。
- (11)刘再复、吴小攀:《走向人生深处》,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第1版,第105页。
- (12)刘再复:《论高行健的状态》,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2001年1月第二版,第6-7页。
- (13)原载《亚洲周刊》2005年5月15日《放逐的灵魂释放自由的声音---〈亚洲周刊〉石燕紫的报道稿》,转引自刘再复著《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第363-364页。
- (14)刘再复:《精神囚徒的逃亡---读〈八月雪〉》,写于2004年1月15日,收入刘再复著《高行健论》一书。
- (15)《放下政治话语---与高行健的巴黎十日谈》之“(一)慧能的力度”,收入刘再复著《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第5-12页。该文署名“刘再复高行健”于2009年4月刊发在中国大陆《书屋》期刊,题目为《禅性与文学的本性---与高行健的对话录》。
-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刘再复:《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7页;第8-9页;第11页;第7-8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5-6页;第6页;第6-7页;第7页;第11-12页;第7页;第8页;第8页;第9页;第9页;第9-10页;第10页;第10页;第11页;第11页;第12页。
- (46)(64)(65)(67)(68)(69)刘再复、吴小攀:《走向人生深处》第236页;第69-71页;第146页;第146页;第148页;第147-148页。
- (47)(48)(49)(50)(51)(52)(53)《文学自性与文学本义---刘再复答朱爱君》,转引自刘再复、吴小攀著《走向人生深处》,第210页;第206-207页;第202页;第202页;第214页;第203页;第203页。
- (54)刘再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大精神类型---鲁迅与高行健》,原载香港《文学研究》2005年创刊号,收入刘再复著《再论高行健》一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初版,第69页。
- (55)刘再复:《再论高行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初版,第71页。
- (56)《放逐的灵魂释放自由的声音---〈亚洲周刊〉石燕紫的报道稿》,转引自刘再复著《思想者十八题---海外谈访录》,第362页。
- (57)刘再复:《从卡夫卡到高行健---高行健醒观美学论述提纲》,原载《明报周刊》2005年9月号,收入刘再复著《再论高行健》一书中,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初版,第60页。
- (58)《文学自性与文学本义---刘再复答朱爱君》,转引自刘再复、吴小攀著《走向人生深处》,第205-206页。
- (59)引自刘再复2017年7月9日给笔者的信函。
- (60)余英时为刘再复所著《思想者十八题》所写的序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2007年5月14日写于普林斯顿。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6月初版,第xi页。
- (61)本文第一段所引用的高行健的话。
- (62)余英时为刘再复所著《思想者十八题》所写的序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第xii-xiii页。
- (63)潘耀明:《满腔热血酬知己》,写于2000年11月7日,收入刘再复著《论高行健的状态》一书为序言,明报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2001年1月第二版,第i页。
- (66)修瑞娟,女,1936年出生,微循环医学专家、研究员,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姓氏命名医学理论(修氏理论)的医学家,目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根据百度词条“修瑞娟”简编。
- (70)刘再复2000年时在香港《答〈文学世纪〉颜纯构、舒非问》,此文收入《论高行健的状态》,明报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2001年1月第二版,第64页。
- (71)刘再复:《后记:经典的命运》写于2000年11月11日香港城市大学校园,收入刘再复著《论高行健的状态》一书,明报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2001年1月第二版,第232-233页。
- (72)刘再复:《自序---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刘再复著《再论高行健》自序,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初版,第3页。
- (73)根据百度词条“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