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奎;
王白渊是现代台湾的重要诗人和思想家,其文学形式独特,思想具有时代性。他以咏物诗的形式,融合了诗与画,代表作《荆棘之道》是他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文学记录,诗作浓郁的理想主义,是他社会理想和民族理想的投射。在思想资源上,兼容新旧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借助生命哲学等理论批判社会现实,质疑西方物质文明,进而从思想根源上揭示了殖民者所宣扬的殖民现代性的虚妄性。在东京和上海期间,他密切关注祖国左翼文学运动,并实地投入革命实践,是两岸左翼文学跨域互动的实践者。
2025年05期 No.184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 钟晨珏;徐秀慧;
陈映真提出的冷战·内战的框架启发部分香港知识分子试图建构统一于中国脉络的香港和台湾主体。本文聚焦于保钓运动前后香港思想和文学领域展开的回归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映真在香港的左翼实践。在“火红的年代”,香港社会出现了“认中关社”运动,反映到文学领域,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乃至陈映真。在左翼思想的脉络下,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与香港文坛互动,在香港反驳“文化台独”、关注香港回归。陈映真解读香港历史的视角可为台湾人民认识祖国提供参照。
2025年05期 No.184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 高维宏;
本文探索1920-1923年间许地山的社会改革构想及其文艺实践。前者主要可见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许地山与瞿世英、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一同经营的《新社会》刊物,许地山提出以社会科学方法改造个人以及改造社会。后者则可见于1920年5月许地山与《新社会》群体所参与的文学研究会组织活动以及《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创作。本文试图梳理其社会改革构想的理论背景,探讨此时期社会学与宗教民俗、东方研究之间的联系。论文从描写方法、内容、形式三个面向研究许地山此时期的文艺创作,主要分析许地山融合社会学方法、南洋与闽台经验以及吸收粤歌等传统文艺形式,改造经过招子庸雅化的“粤讴”,转化旧的“粤讴”形式并运用于五四新文学的文艺实践过程。
2025年05期 No.184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3K] - 吴明宗;
杨守愚(1905-1959)是台湾地区日占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左翼小说家,作品以揭露殖民压迫和社会不公为主题,展现出强烈的抵殖精神。战后,杨守愚对台湾地区光复充满期待,但随着国民政府施政问题的暴露,其喜悦逐渐转为失落。通过杂文和新诗,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不公多有批判。尤其,在新诗《同样是一个太阳》中,他以太阳隐喻国民政府的统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1949年后,台湾地区进入“戒严”时期,杨守愚的创作更多转向汉诗,借以抒发个人感触与对时局的忧虑。杨守愚的创作生涯见证了台湾地区从殖民到光复的历史变迁,其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心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台湾地区社会的复杂现实。
2025年05期 No.18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