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栏

  • 论齐邦媛《巨流河》中的声音书写

    黄红春;

    齐邦媛自传《巨流河》的声音书写显著,不但多种多样,而且意蕴深厚。其中,抗日救亡的呼声和歌声、生死一线的警报与哭喊、青春岁月的歌吟与叹惋是最令人难忘的音景。它们汇聚成一条河,裹挟着时代的风云、生命的呐喊和历史的沧桑。《巨流河》的声音书写对于文本建构有重要的艺术功能,突出表现在以声音展开叙事,推进情节发展;以声音塑人,突出思想性格;以无声写有声,强化事件的性质或意义等方面。《巨流河》中的声音书写不但有助于展示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和流亡命运,而且反映了对战争、历史、生命、女性等问题的思考,尤其对于纪念抗战胜利,赓续抗战精神,弘扬家国情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No.184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鲤帜”、“遗民”与左翼屈原:日占初期台湾文人的端午书写及其抗战意涵

    易文杰;

    台湾日占时期,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得到凸显,成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关注和争夺的对象。1895至1937年,日本殖民主义在端午节通过报刊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以“鲤帜”为符码,将“尚武”文化与“国家认同”挂钩,意在通过“文化统合”来“同化”民众。对此,部分台湾文人或质疑鲤帜风俗的合理性,或进行文化协商;部分台湾文人以旧体文学书写“遗民屈原”,将怀念屈原与台湾的命运联系起来;李慕平的新诗《端阳有感》建构左翼视野下的屈原形象。日占初期台湾文人的端午书写,可谓深刻地继承了屈原文学的爱国精神,以发愤抒情的激昂风格与感时忧国的思想关怀有力地挑战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文化想象。这种民俗重释与传统再造的实践,对中华民族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184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海外汉学研究

  • 欧洲视野下中国新文学折射出的“青春中国”形象——以普实克的“鲁迅研究”与“茅盾研究”为考察中心

    张清芳;

    欧洲汉学家普实克在自己的专著《中国——我的姐妹》和《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中,探讨了中国“五四”新文学“白话语言观”的形成及其现代性特征,还以此为一个切入点,对中国新文学阵营中两位大家鲁迅和茅盾所写作品的审美特征与文学史价值等进行深入考察。他不但通过“鲁迅研究”与“茅盾研究”肯定了中国新文学的整体性、创新性与独立性特征,而且改变了此前欧洲视野中刻板僵化、老旧衰败的旧中国形象,更重要的,是把在20世纪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现代“中国形象”,或曰“青春中国”的崭新形象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2025年05期 No.184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 “现实主义”何为?——论布拉格汉学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刘云;

    布拉格汉学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一、认为必须借助艺术技巧才能使文学反映出现实本质;二、主张一种主观的现实主义,一方面,“现实”包含外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实现取决于艺术家个性化地观看现实的方式,个人的观察、体验等是贴近和理解现实的唯一途径;三、认为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主义文学已从形而上的美学观念变为参与社会改造的实践形式。此外,该学派还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人与社会生活的抽象认识和表现,具有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色彩。其现实主义文学观对拓展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内涵,促进文学介入现实生活,繁荣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No.18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 铁凝《大浴女》与华裔女性移民书写

    南方;张怡靓;

    本文以铁凝小说《大浴女》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美籍华裔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探讨移民叙事中被长期遮蔽的中国视角与声音。华裔文学中常见的“东方主义”叙事模式往往将中国描绘为传统、压迫与落后的象征,而铁凝通过刻画人物的跨国经历,颠覆了这一传统范式,展现了中国女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揭示了非西方主体在全球化浪潮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认知与建构,为理解中国视角下的全球移民叙事提供了新的路径。

    2025年05期 No.18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台湾文学研究

  • 咏物诗、新旧浪漫主义与两岸左翼文学的跨域互动——以王白渊的文学与活动为中心

    刘奎;

    王白渊是现代台湾的重要诗人和思想家,其文学形式独特,思想具有时代性。他以咏物诗的形式,融合了诗与画,代表作《荆棘之道》是他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文学记录,诗作浓郁的理想主义,是他社会理想和民族理想的投射。在思想资源上,兼容新旧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借助生命哲学等理论批判社会现实,质疑西方物质文明,进而从思想根源上揭示了殖民者所宣扬的殖民现代性的虚妄性。在东京和上海期间,他密切关注祖国左翼文学运动,并实地投入革命实践,是两岸左翼文学跨域互动的实践者。

    2025年05期 No.184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 陈映真与香港文坛的左翼实践

    钟晨珏;徐秀慧;

    陈映真提出的冷战·内战的框架启发部分香港知识分子试图建构统一于中国脉络的香港和台湾主体。本文聚焦于保钓运动前后香港思想和文学领域展开的回归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映真在香港的左翼实践。在“火红的年代”,香港社会出现了“认中关社”运动,反映到文学领域,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乃至陈映真。在左翼思想的脉络下,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与香港文坛互动,在香港反驳“文化台独”、关注香港回归。陈映真解读香港历史的视角可为台湾人民认识祖国提供参照。

    2025年05期 No.184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 1920年代初许地山于《新社会》的社会改革构想与文艺实践

    高维宏;

    本文探索1920-1923年间许地山的社会改革构想及其文艺实践。前者主要可见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许地山与瞿世英、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一同经营的《新社会》刊物,许地山提出以社会科学方法改造个人以及改造社会。后者则可见于1920年5月许地山与《新社会》群体所参与的文学研究会组织活动以及《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创作。本文试图梳理其社会改革构想的理论背景,探讨此时期社会学与宗教民俗、东方研究之间的联系。论文从描写方法、内容、形式三个面向研究许地山此时期的文艺创作,主要分析许地山融合社会学方法、南洋与闽台经验以及吸收粤歌等传统文艺形式,改造经过招子庸雅化的“粤讴”,转化旧的“粤讴”形式并运用于五四新文学的文艺实践过程。

    2025年05期 No.184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3K]
  • 战后杨守愚的创作与心境变迁

    吴明宗;

    杨守愚(1905-1959)是台湾地区日占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左翼小说家,作品以揭露殖民压迫和社会不公为主题,展现出强烈的抵殖精神。战后,杨守愚对台湾地区光复充满期待,但随着国民政府施政问题的暴露,其喜悦逐渐转为失落。通过杂文和新诗,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不公多有批判。尤其,在新诗《同样是一个太阳》中,他以太阳隐喻国民政府的统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1949年后,台湾地区进入“戒严”时期,杨守愚的创作更多转向汉诗,借以抒发个人感触与对时局的忧虑。杨守愚的创作生涯见证了台湾地区从殖民到光复的历史变迁,其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心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台湾地区社会的复杂现实。

    2025年05期 No.18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

作家作品研究

  • 论张枣《大地之歌》的上海抒写及其在汉语新诗史上的位置

    亚思明;

    上海之成为图像,与人之成为主体,其实是同一过程,呈现了“世界中”的汉语新诗的现代性进程。1928年,徐志摩仿照艾略特的笔调,以一种消极主体性来审视和批判令人筋骨衰腐、志气消沉的上海生活,认为是染上了现代病症,并试图开出药方;20世纪30年代中期,互为背离的极端主体性被穆时英加以利用,将上海描绘成一座“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而经历了战争的考验,胜利的曙光让杭约赫在上海这个“刀光剑影”的舞台透视出一个“内在空间”,一片“复活的土地”;到了世纪之交,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张枣在《大地之歌》中凭借一双象征中国传统道家精神的“鹤”之眼俯瞰神州大地,与马勒进行跨文化主体性的心灵对话,并深入思考“如何重建我们的大上海”这样一个未来诗学命题。

    2025年05期 No.184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8K]
  • 整体悬念与局部悬念——戴小华《忽如归》的叙事艺术

    王列耀;

    “忽如归”,是一个贯穿全书的整体悬念。尚未开卷,就引起、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开场即至的“母亲叙事”,推动了全书诱惑、悬念的深化。解悬延宕,“打断”了读者的特定期待:一连串曲折、动人、离奇、荒诞的故事,和“横插”进来的多个局部悬念,丰韵了故事情节,丰满了人物形象,诠释了“不在于批判”的批判。近乎魔幻的“母亲”“托梦”,将已经“完成的”故事,“节外生枝”地“拉回”到“忽如归”这个整体悬念之中;作品的整体性悬念显得更加突兀、更加曲折、更加复杂。从“忽如归”开始,经由叙述者的“母亲叙事”,历经“插曲”与解悬,再到“母亲”的“母亲叙事”、“母亲”遗愿的最佳实现;《忽如归》讲好、讲活了最重要的“那个人”——“母亲”之“归”的曲折故事。“母亲”的“到家”,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个人”之“归”,也是《忽如归》最具象化之“归”,最有个性化之“归”,最富戏剧性之“归”;是引发、演绎诸多“宏观”阐释之“归”。

    2025年05期 No.18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6K]

译介与传播

  • 金宇澄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传播与接受

    陈雪涵;操乐鹏;

    金宇澄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历程可分为《繁花》日译本出版前后两个阶段,呈现出从学术共同体主导到大众市场拓展的转型。出版社、译者与评论家合力塑造了《繁花》的日本文化形象:早川书房借助资本运作与营销策略开拓市场,浦元里花创造性地采用关西方言转译沪语对白,批评界则构建起中国古典文学谱系的阐释框架。日本读者的接受则呈现出对上海都市记忆的镜像解读、方言译法的争议、叙事结构的审美分化及影视改编的联动效应等多重面向。《繁花》的跨文化传播揭示出地方文学的世界性转化路径:金宇澄深植于上海地方性的文学叙事并未被消解,而是经由文化差异协商与创造性的转译,实现了文本生命力的异域重构。这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2025年05期 No.184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6K]
  • 承续与革新:近代朝鲜半岛诗人金亿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及其意义

    韩雪玉;

    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在内忧外患中被迫迈向近代化转型之路,社会各领域普遍经历着新旧交替的变革。在文学领域,朝鲜半岛文人积极接受西方思潮,以期摆脱汉文学长达数世纪的主导地位,建构新文学范式。在此背景下,诗人金亿译介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延续并重构与中国文学的对话。经研究发现,译诗在形式上形成语音连贯效应,在内容上具有多层面显化的特点,体现了金亿对提升“国语”诗歌地位的决心,映射出其对抒发个体情感的重视,以及推动诗歌普及大众的追求。在朝鲜半岛近现代诗歌演进历程中,中国古典诗歌既是亟待突破和超越的文学范式,也是触发革新的重要参考。金亿通过中诗韩译,摸索新诗发展方向,为近代朝鲜半岛文学注入活力,促进文学的交流与融合,是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学史书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5期 No.184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2K]

会讯

  • 世界华文文学的欧洲版图——2025国际研讨会在维也纳召开

    <正>2025年6月21日,由欧洲华文笔会发起和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欧洲版图——2025维也纳文学对话”在维也纳成功举行。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参赞郑轩及文化处肖砺彤出席了开幕式。郑轩参赞代表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发表了讲话,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欧洲的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中具有独特意义。中国和欧洲都是文明积淀深厚、文学传统悠久的沃土,而双方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又通过身在欧洲的华文作家的思考和提炼,将个体经验凝结为文学结晶,其作品既是作者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是中国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对世界文学的丰富和创新。”

    2025年05期 No.184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1K]

  • 贺《华文文学》创刊40周年题词选登

    <正>~~

    2025年05期 No.18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华文文学》投稿须知

    <正>《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我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刊物。本刊原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现为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4-2020)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4、2017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版A刊扩展、2022版A刊入库)。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园地公开,优稿优酬,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

    2025年05期 No.18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