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2025年02期
理论视野

美国华人生命书写的跨国主义研究

朱骅;黄旭;

“生命书写”往往以自传、传记与类传记的形式呈现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生命史,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文学书写具有鲜明的主体反思性、历史相关性、代际互动性、空间流动性等核心特征,激发命运共同体意识。美国华人的“生命书写”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在记录华人个体、家族、族群与中美大历史的互动历程,以传记、代际书写与家族叙事的方式反思跨国空间的动态演变,跨国的文化张力。采用跨国主义分析美国华人丰富的生命书写,有助于从多元视角看跨国空间流动、中国文化海外开枝散叶,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

2025 年 02 期 No.181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21&ZD282); 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文学与人生》的中期成果
[下载次数: 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跨国的现代性与林语堂的北京书写

王凯;王凯;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北京参与现代性实践的经历及其对北京形象的塑造,分析了他作为跨文化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跨国主义实践。林语堂在北京的六年正值现代性在中国的震荡时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初期主张全面西化,移居美国后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这一文化转向反映了跨国视角下的现代性反思。林语堂通过“田园化”的北京之美,将其塑造成一个反现代的城市,与纽约的摩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林语堂的跨国主义实践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更是对现代性的跨国反思与修正,北京在反思中成为唯美化的理想家园。

2025 年 02 期 No.181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21YCJ752017)
[下载次数: 1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重大课题研究专栏

海外华文文学物叙事考察的几个主要面向

唐伟胜;曹彬彬;

海外华文文学因其书写的特殊时空背景而呈现出丰富的物叙事样貌。本文尝试从物叙事的角度对这一特殊文学景观进行深度观照,提出海外华文文学物叙事考察的几个主要面向,包括海外华文文学中物的模仿功能、结构功能、主题功能及情感体验功能,以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叙事批评提供新的范式,助力其诗学的建构和发展。

2025 年 02 期 No.181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物叙事研究(23&ZD302)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食物隐喻与存在之思:李翊云《我该走了吗》中的情感、记忆与生命哲学

肖明文;石雅迪;

李翊云的小说《我该走了吗》通过丰富的食物隐喻,构建了情感、记忆及生命哲学的深层叙事。酒与牛奶的二元对立象征了主人公罗兰的情感张力:酒代表激情与未完成的欲望,恰如他对伊夫琳的禁忌之恋与对“适度陌生感”的执念;牛奶则指向自我欺骗的平静,映射其与赫蒂婚姻的平庸妥协。莉利亚则以“香草布丁”“咸鱼”等食喻类比了婚姻的乏味,揭示情感价值的虚空。瑞士奶酪的孔洞隐喻人生缺憾与记忆的不可逆性,而面包从“酵母面团”到“坚硬陈腐”的转变,象征了丧女之痛引发的心灵僵化与防御性重构。此外,文本通过食物与战争的并置,批判了历史暴力对个体期待的粉碎,同时以腌黄瓜的机械化保存讽刺社会对“永恒”的虚妄追求。小说借助食物的物质性与象征性,探讨了记忆的主观性、情感的矛盾性以及存在本质的短暂性,最终指向人类如何在缺憾中重构意义的核心命题。

2025 年 02 期 No.181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物叙事研究”(23&ZD30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世纪美国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与国家想象研究”(21YJC752019)
[下载次数: 2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198,686
今日访问量:30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